博风板
博风板又称博缝板、封山板,宋朝《营造法式》时称为荣或搏风板[注 1][1],是用东亚地区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中的构件。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止风、雨、雪、阳光等室外环境破坏侵蚀,将木条固定在檩条顶端[注 2][1],这就是博风板。
博风板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
| |||||
名称 | |||||
谚文 | |||||
汉字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结构
博风板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檩木等支撑屋顶的主要构建,在宫殿、宗教建筑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同时有美观装饰作用。宋朝时,规定博风板2-3材宽,3-4分厚[注 3][1],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清朝时,板2椼径宽,1/3椼径厚,钉头用七颗金色半圆球形的装饰物作成雪花形状,作为装饰。
悬鱼惹草
悬鱼惹草是安装在博风板下的常见构件,起源不能确定。麦积山石窟第140窟中的北魏壁画里已出现鱼尾状悬鱼,可知悬鱼的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缮令》限制能使用悬鱼惹草的身分[注 4]材料可为木制、金属或者为琉璃瓦。
注释
- 搏风版其名有二 一曰荣 二曰搏风
- 造搏风版之制于屋两际出𣏢头之外安搏风版
- 广两材至三材 厚三分至四分长
- 非常参官 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 对凤 瓦兽 通袱乳梁装饰。
- 凡垂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
- 造垂鱼 惹草之制 或用华瓣 或用云头造 垂鱼长三尺至一丈 惹草长三尺至七尺 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垂鱼版 每长一尺 则广六寸 厚二分五厘 惹草版 每长一尺 则广七寸 厚同垂鱼。
- 惹草施之于搏风版之下 𣏢之外
参考文献
- 李诫. . 中国: 中华书局. 2015-01-01. ISBN 978-710-1104-88-2 (中文).
- 李干朗. . 台湾: 远流. 2003-07-01: 107. ISBN 978-957-3294-57-3 (中文(台湾)).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