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玉帘
南京玉帘(日语:/ Nankin Tamasudare)是一种日本传统街头表演,最早起源于江户时代,并演变成一种颇为受欢迎的街头艺术,而且还演化出不同流派[1]。在南京玉帘的表演中,表演者会一边唱歌、一边将手持的竹制玉帘变成不同的形状,玉帘可变化出上百种造型[1]。除了街头表演外,每逢新年等吉祥日子,日本各地的寺庙也会有穿着古代服装的街头艺人在户外演出南京玉帘[2]。

由来
历史

平安时代,日本积极进行唐化,并从中国输入了许多唐代的生活器物,当中包括了竹帘。「玉帘」跟竹帘一样,是一种把竹或是苇用线编织而成的帘子,但两者大小有所不同。玉帘中的「玉」解作「小型」,因此面积较小,不过同样可用作遮阳,屏障,避虫等等,这种生活用品在日本古籍当中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伊势物语》。[3]
江户时代,越中国(即现在的富山县一带)的药商在京都、大阪和江户等大城市推销药品时,在河边、桥头或广场等多人行经的地方表演此类曲艺,借此吸引行人目光,然后再贩卖商品[2]。随此之后,南京玉帘慢慢演变成一种受欢迎的街头艺术,并演化出不同流派[1]。
2000年,日本南京玉帘协会于神户成立,积极推广此传统曲艺,并通过出售戏装、道具、教材和举办讲习会等途径募集各地的参加者,于每年一次举办「全国南京玉帘大赛」[2]。截至2013年,协会在日本全国共有79间南京玉帘教室[2],更曾受邀在爱知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美国(檀香山文化节)和新加坡等地进行演出[1]。
2013年5月19日,272名来自日本各地的表演者在神户的「第43届神户祭」中同时演出南京玉帘,并随巡游队伍步行了约1公里的路程。此活动其后获认证为「最多人参与的南京玉帘巡游」(),打破此前最多250人一起演出的纪录[4]。
2014年3月24日,日本南京玉帘协会认定位于富山县西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白川乡与五个山的合掌造聚落」所在地,南砺市五个山为南京玉帘最初的发源地[5]。
演出
南京玉帘的表演者会首先拿着竹制玉帘(标准长度为一尺、即约33厘米[6],但一般长20至30厘米不等),并将玉帘耍成钓竿、桥、垂柳、鲤鱼旗、阿弥陀如来像、武士头盔、阴历十五的圆月、纺车等各种形状,而在近代也加入了新的演出元素,如东京塔和日美国旗等[3]。在表演的同时,表演者也会同时以独特的调子说唱着,而以下为近代较新版本的标准歌词:[7]
日语原文 | 罗马字 | 中文译文(意译) |
---|---|---|
アさて アさて |
A-sate, a-sate |
那么,那么 |
注释
- 日语中的「青蛙」发音是「kaeru」(),与返回、回归的发音「kaeru」()一样,因此在这里是通过同音字形成的双关语带出垂柳不能变回原形的意思。由于变成垂柳形状后玉帘实际上不能轻易变回原状,因此演出者会一直拿着垂柳形状的玉帘直至歌词全部唱完,再将玉帘慢慢收回。
参考文献
- . 天山网. 2010-09-16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scrapbase. 2013-02-26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 . 大纪元. 2014-01-18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 . ギネス世界记录. 2013-06-04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
- . 日本伝统芸能南京玉すだれのホームページ.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 . 日本南京玉すだれ协会.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 日本伝统芸能南京玉すだれのホームページ.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外部链接
- 日本南京玉帘协会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语)
- YouTube上的2013年神户祭 南京玉帘巡游队伍
YouTube上于日光江户村主题公园演出的「变异版南京玉帘表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