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肉
午餐肉(英语:)是一种经预先烹煮、加工及压缩过的罐头肉类食品,通常由猪肉或鸡肉、淀粉、盐和香料混合制成[1]。英语「Spam」一般被认为源自「SPiced hAM」的缩写,亦即「调味火腿」。而英语中包括「Cold Cuts」、「Luncheon Meat」、「Cooked Meat」等也是指在午餐的头盘或凉菜中的各种薄切肉片,后来「Spam」在英语中演变为通常指罐装午餐肉,至于中文「午餐肉」是翻译自英语「Luncheon Meat」,但是「午餐肉」在华语地区仅指预制的混合淀粉肉类,而不是头盘或凉菜中的各种薄切肉类的统称。




开发及上市
1937年7月5日,美国食品生产商荷美尔的负责人杰伊·荷美尔(Jay Catherwood Hormel)发表了称一种英文名为(Spiced Ham),可解作「香料调味火腿」的罐头猪肉,目的是要增加猪肩肉的销路,因为这部分的猪肉在当地买不到好价钱,所以加以调味并做成罐头销售。不过推出后销量不理想,荷美尔决定以100美元作为奖金征求该产品的新命名,并由该公司行政主管的弟弟(Ken Daigneau)提议的(Spam)胜出,这个名称是将原先的(Spiced Ham)简化,只取当中在前后的两个英文(Sp)及(am)字母作为商品名。午餐肉不是全部由鲜肉制造,主要材料是绞碎的猪肉、马铃薯淀粉、盐、糖和水,再加点硝酸钠,就可以让这种混合淀粉的肉块持久保持粉红色,再使用罐头包装,能够长期在室温存放,携带又方便,而且午餐肉加工时已经煮熟,开罐后即可直接食用[1]。由于午餐肉在生产过程中,会把比猪肉廉价得多的淀粉混合到猪肉肉泥中,可减少猪肉的使用量,降低材料的成本。虽然通过增加淀粉,便能减低猪肉所占的比例,从而使成本下降,不过成品的淀粉太多、猪肉太少,难免会影响到口感,而且来自肉类的蛋白质及营养成分也会减少。
二战与普及
午餐肉在1930年代上市初期并非便宜的食物,当时只常见于中产及上层阶级,一般劳工阶层仍未消受得起。直至1941年12月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午餐肉因作为美军军粮,并获得巨额订单,价格也大幅下降,才真正走向普及。因为无须冷链运输,易于储藏,又能开罐即食,当美国参战后,立即成为美国战争部作为战时肉类食品的不二之选,于是向生产商大量采购,到1945年8月终战前购买了合共重量超过1亿磅的午餐肉,成为美国士兵获分发的主要肉类军粮[1],并且随着美国军队在欧洲和太平洋征战,迅速推广至全球各地。在二战时期,午餐肉为美军提供了稳定的肉食供应,使得美军士兵有充沛的体力及士气作战,因此午餐肉被誉为「帮助美国打赢二次大战的食物」,亦有谓「美军胜在有午餐肉」[2]。不过因为午餐肉罐头的供应量相当庞大,在美军的配给军粮中十分常见,而且美国当局为了将午餐肉供给其他同盟国的部队,必须满足庞大的产量,所以午餐肉的成分也随之改变,猪肉的比例下降,淀粉的比例则增加,战争中后期生产的午餐肉,对战时物资较充裕的美国士兵而言,口感不佳,味道也不好,可是每餐几乎都会吃上午餐肉,使得美军士兵对午餐肉感到厌恶。二战期间,美国也有将午餐肉作为军援粮食,供应给其他同盟国的军队,由于除美国以外,大多数同盟国都难以满足前线士兵的粮食需求,甚至面对物资贫乏,所以对于很多同盟国士兵来说,美国援助的午餐肉是当时难得的战时肉类食品,甚至成为战场上的美食[3]。
现在午餐肉亦常用于现代的冲绳料理,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进驻冲绳而传入[1]。1950年代韩战后,午餐肉亦由于韩国肉类匮乏,而从驻韩美军基地流入韩国军及民间的火锅中,成为部队锅的食材。
其他
垃圾邮件的英语和午餐肉同为「Spam」。语源来自英国搞笑节目《蒙提·派森》中以午餐肉为题的搞笑短剧,说一间餐厅供应的餐点全是午餐肉,而且还有一群维京人打扮的食客唱着不断重复「Spam」这歌词的赞歌,令人烦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