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辙

十三辙,又名十三道大辙,是现代北方曲艺(如京剧唱词)的韵脚分类。根据中州韵北京语音划分。

背景

中国的韵文文学,作品是供人朗读、吟诵或唱咏的,因此有押韵之需求。古人创作了不少供学者和文人使用的韵书,较早期的有《切韵》、《广韵》、《礼部韵略》等,这些韵书的编者都会把韵母相同的字归进同一组里。[1]后来的「平水韵」系统也是承袭这一脉。

但韵文创作时的押韵,韵母并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只要其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就可以合并起来构成同一诗韵。因为若押韵范围越严,可用的汉字就越少,势必限制了选用汉字的领域[2]

自元、明起,近代官话成型,与《广韵》系统分道扬镳。元代《中原音韵》是反映当时语音,并为戏曲创作而编写的韵书。书中分十九韵部:

  •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王力《汉语音韵》第三章[3]指,《中原音韵》的十九部已经和现代北方曲艺的十三辙非常相似。

及后,明代又有《韵畧易通》一书,分二十韵部。与《中原音韵》相比,只是「鱼模」分开作「居鱼」和「呼模」,另外有些韵部的名称略有不同而已。后来《韵略汇通》去掉二「侵寻」、「缄咸」、「廉纤」、「端桓」四韵,共收十六韵部。[4]

至于成书比《韵略汇通》早的《等韵图经》,却只收十三摄。与《中原音韵》相比,去掉了「侵覃」、「监咸」、「廉纤」,又将「寒山」、「桓观」、「先天」三韵合并,以及将「东钟」与「庚青」合并。[4]

韵辙

随着时间推移,今天现代北方曲艺,在《中原音韵》的十九部上,再归并一些音色相近的韵,成为曲词创作的韵辙。「辙」是对韵的归类,同一「辙」里,可以包含多个发音相近但不相同的韵。

黄耀堃《音韵学引论》[5]指出,由于十三辙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因此不同书籍或数据的标目也略有不同,条例如下:

  • 中东、江阳、人辰(臣)、言前、由(油)求、摇(遥/幺)条(迢)、灰堆、怀来、发花(麻沙)、乜(捏/迭)斜(雪)、梭(索)波(拨/坡)、衣(一)七(齐/期)、姑苏。

另外还有两个儿化韵辙,一是「小言前辙」,包括了言前、发花、怀来的儿化韵;另一是「小人辰(臣)辙」,包括了人辰、梭波、乜斜、灰堆、衣七的儿化韵。

此外,民间也流传一句十三字的口诀:「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口诀中每字正好代表一个韵辙。另一句相似的口诀是:「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6]

名称口诀对应之注音符号对应之汉语拼音名称口诀对应之注音符号对应之汉语拼音名称口诀对应之注音符号对应之汉语拼音
中东eng, ing, ong, iong 摇条ao, iao 梭波ㄛ、ㄜo, e, uo
江阳ang, iang, uang 灰堆ei, ui 衣七ㄧ、ㄩ、ㄭ、ㄦi, ü, -i, er
人辰en, in, un, ün 怀来ai, uai 姑苏u
言前an, ian, uan, üan 发花a, ia, ua 小言前--ar, iar, uar
由求ou, iu 乜斜ie, üe 小人辰--、ㄛ、ㄧ、ㄨ、ㄩ、ㄜer, ir, ur, ür, or

《音韵学引论》也比较了十三辙与《诗韵新编》的十八韵[5]

十八韵十三辙十八韵十三辙十八韵十三辙
一麻发花 七齐衣七 十三豪摇条
二波梭波 十一鱼衣七 十四寒言前
三歌梭波 八微灰堆 十五痕人辰
四皆乜斜 九开怀来 十六唐江阳
五支衣七 十模姑苏 十七庚中东
六儿衣七 十二侯由求 十八东中东

比较

下表是王力的比较[3],并加上1941年的十八韵、1979年的秦韵

中原音韵韵畧易通韵略汇通等韵图经现代北京音十三辙十八韵秦韵韵部秦韵韵目
东钟东洪东洪中东中东十八东东部东韵
庚青庚晴庚晴十七庚声韵
江阳江阳江阳江阳江阳十六唐方部方韵
齐微西微灰微灰堆灰堆八微飞部飞韵
居鱼衣期衣七七齐衣部衣韵
六儿
支思支辞支辞支思五支
鱼模居鱼居鱼居鱼十一鱼居韵
呼模呼模姑苏姑苏十模姑部姑韵
皆来皆来皆来怀来怀来九开开部开韵
真文真文真寻人辰人辰十五痕根部根韵
侵寻侵寻
寒山寒山寒山言前言前十四寒山部山韵
桓欢端桓
监咸缄咸天韵
先天先全先全
廉纤廉纤
萧豪萧豪萧豪遥迢摇条十三豪高部高韵
歌戈戈何戈何梭波梭波二波歌部波韵
车遮三歌歌韵
车遮遮蛇遮蛇
乜斜乜斜四皆些部些韵
家麻家麻家麻麻沙发花一麻花部花韵
尤侯幽楼幽楼由求由求十二侯收部收韵

应用

十三辙简洁好记,方便使用,无论是咬字、吐字或者收声、归韵都少不了此理论根据。

另也可依照韵的特色分为单韵、复韵、鼻韵;依演唱时的发音特点分为洪亮级(发花、江阳、中东、言前、人辰),柔和级(摇条、怀来、梭波、由求),细微级(灰堆、乜斜、姑苏、衣七)三个等级。[7][6]

参见

注释

  1. 朱光环、菡萏:《现代汉语新韵》,页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 同注1,页20
  3. 王力:《汉语音韵》,第三章,页70(香港:中华书局,1972年)
  4.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页104-1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黄耀堃:《音韵学引论》,页56(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
  6. 观茉. . 简书. 2017-05-11 [201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音乐之家. 2015-03-04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7. 同注1,页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