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赤

刻赤烏克蘭語羅馬化Kerch克里米亞韃靼語俄語:),位於克里米亞半島東側的刻赤半岛,人口数量为147,033人(2014年),法理上是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刻赤区的城市,但事实上是俄罗斯控制下的克里米亞共和國的直辖市。

刻赤
烏克蘭語
克里米亞韃靼語
俄語
城市
刻赤荣耀碑
刻赤荣耀碑
刻赤旗幟
旗幟
刻赤徽章
徽章
刻赤在克里米亞的位置
刻赤
刻赤
刻赤在乌克兰的位置
刻赤
刻赤
坐标:45°20′19″N 36°28′05″E
国家 烏克蘭法律上
 俄羅斯事实上
自治共和国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乌克兰,法律上)
 克里米亞共和國(俄罗斯,事实上)
刻赤区
面积
  总计109.161 平方公里(42.147 平方英里)
海拔10 公尺(30 英尺)
人口(2021年)
  總計154,621人
  密度1,416.45人/平方公里(3,668.6人/平方英里)
时区MSKUTC+3
298300 — 298399
電話區號+7 36561
舊稱Cerchio, Vosporo, Korchev, Bosporus, Panticapaeum
網站https://kerch.rk.gov.ru
「刻赤」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
臺灣
港澳
克赤景觀

2,600年前,由希腊人来到这里并殖民(詳見黑海北部沿岸的古希腊殖民地),这是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最早的据点之一。刻赤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刻赤成为了苏德之间的主要战场(刻赤半岛战役)之一。

如今,刻赤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半岛中重要的工業、運輸與旅遊中心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乌克兰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历史

早期历史

考古学证据表明,该地区在公元前17-15世纪就有人类居住。

刻赤的城市历程开始于前7世纪,一支来自米利都的殖民队在现代刻赤的地点建立了一座城邦,并将其命名为潘提卡彭,其卫城就是当今的米特里达山。此后潘提卡彭逐渐征服了周边的诸城邦,在前480年左右成为了博斯普鲁斯王国的首府。在米特里达梯六世执政期间,潘提卡彭成为了更具有影响力的本都王国的首府。

潘提卡彭由于处于欧洲和中亚贸易的十字路口,因此发展极其迅速。主要从事粮食和腌鱼的出口以及酿酒业。此外,潘提卡彭能自行铸造钱币。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如今水量已经很小的Melek-Chesme河在博斯普鲁斯王国时期是可通航的,海洋用桨帆船都可以进入这条河。从民族成分上来说,潘提卡彭最多的是斯基泰人,其次是萨尔马提亚人

在公元1世纪,潘提卡彭受到东哥特人的入侵。375年,这座城市被匈人毁灭。

此外,前6世纪上半叶,爱奥尼亚人在潘提卡彭的东北4公里处建立了名为Myrmekion的城市,如今这座城市在刻赤的东部。

中世纪

6世纪以来,潘提卡彭一直处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当地建造了一座名为博斯普尔(Bospor)的城堡,作为希腊正教会的博斯普鲁斯主教教区的心脏。576年,潘提卡彭抵御住了一次来自突厥人和匈人部落乌提古尔的围攻。

7世纪,这座城市被可萨人占领,并根据突厥语“karşı”被命名为刻赤,意为“对面”。可萨时期刻赤的主要官员为吐屯,基督教为城市中的主流信仰。刻赤的圣若翰洗者大教堂建立于717年,是乌克兰地区最古老的基督教堂。

随着10世纪可萨人的衰落以及基辅罗斯的崛起,刻赤成为了可萨汗国的中心。最终,1016年,可萨汗国在拜占庭帝国和基辅罗斯的攻击下灭亡。

10世纪以来,刻赤成为斯拉夫人的领地。刻赤成为了罗斯诸国、克里米亚、高加索以及东方诸国的贸易中心。

13世纪,刻赤连同整个克里米亚受到蒙古人的入侵。蒙古人的统治结束之后,1318年,刻赤变成热那亚的一个殖民地,成为了一个主营制盐和渔业的海港。

1475年,刻赤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奥斯曼统治期间,刻赤沦为了奴隶市场,并进入了衰退期。并且在此期间刻赤长期受到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侵扰。

18-20世纪

为了应对俄罗斯人在亚速海地区实力的不断膨胀。奥斯曼人在刻赤海峡的海岸处建立了叶尼卡尔要塞,1706年完工。1771年俄罗斯帝国出兵克里米亚并接近刻赤,奥斯曼帝国决定放弃抵抗,根据库楚克开纳吉和约,刻赤城以及Yeni-Kale城堡并入俄罗斯领土,奥斯曼势力几近退出克里米亚。

1790年,在海军上将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乌沙科夫的指挥下,俄罗斯海军在刻赤海峡海战中击败了土耳其舰队。

由于良好的地理位置,自1821年以来,刻赤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和渔业港口。考古博物馆和教育机构林立。利用刻赤半岛丰富的铁矿资源,一家铁制品工厂在1846年开始运营。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刻赤被英国军队摧毁。

19世纪末期,大量机械厂、水泥厂、罐头食品厂和卷烟厂出现。1900年,刻赤通了火车,刻赤海峡的航路也得到了扩展。此时刻赤人口已经达到了33,000。

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刻赤的城市状况有所衰退,但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复苏,多门类的工业,特别是铁矿开采和冶金,开始迅猛发展,直至1939年,刻赤的人口达到了104,500。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刻赤成为了苏联红军与法西斯军争夺的地点。经过了激烈的拉锯,刻赤于1941年11月被德军占领。12月26日,苏军第302步枪师在克赤的西南角登陆,31日重新夺回了刻赤。1942年,德军再次占领刻赤。在刻赤半岛战役中,苏军死伤及被俘总计160,000人。1943年10月31日,又一次苏联海军的登陆作战开始,刻赤于1944年4月11日重新被苏联收复。

德国侵略者总共杀死了15,000名刻赤市民,此外还驱逐了14,000人。在纽伦堡审判中,德军在刻赤的种种恶性的证据被悉数公开。战后,刻赤被授予了英雄城市的殊荣。

城市郊外的Adzhimushkay采石场是对抗侵略者的游击战根据地(Adzhimushkay采石场保卫战)。数千名士兵和难民在这里避难并随时准备反抗。许多人就此长眠地下,其中一部分死于德军毒气攻击。如今在Adzhimushkay采石场的旧址有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人们。

氣候

刻赤具有亞熱帶濕潤氣候,涼爽到寒冷的冬季和溫暖到炎熱的夏天。

刻赤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5.6
(60.1)
17.5
(63.5)
23.4
(74.1)
26.8
(80.2)
30.6
(87.1)
34.9
(94.8)
37.4
(99.3)
37.2
(99.0)
33.2
(91.8)
30.9
(87.6)
22.7
(72.9)
19.4
(66.9)
37.4
(99.3)
平均高温 °C(°F) 3.5
(38.3)
3.8
(38.8)
7.8
(46.0)
14.3
(57.7)
20.2
(68.4)
25.0
(77.0)
28.1
(82.6)
27.8
(82.0)
22.6
(72.7)
16.3
(61.3)
9.8
(49.6)
4.3
(39.7)
15.4
(59.7)
日均气温 °C(°F) 0.6
(33.1)
0.4
(32.7)
3.8
(38.8)
9.8
(49.6)
15.4
(59.7)
20.3
(68.5)
23.4
(74.1)
23.1
(73.6)
17.9
(64.2)
12.2
(54.0)
6.2
(43.2)
2.4
(36.3)
11.3
(52.3)
平均低温 °C(°F) −2.1
(28.2)
−2.6
(27.3)
0.5
(32.9)
5.8
(42.4)
10.8
(51.4)
15.5
(59.9)
18.6
(65.5)
18.4
(65.1)
13.3
(55.9)
8.3
(46.9)
3.2
(37.8)
−0.3
(31.5)
7.5
(45.5)
历史最低温 °C(°F) −23.7
(−10.7)
−23.1
(−9.6)
−15.6
(3.9)
−6.5
(20.3)
−0.6
(30.9)
3.4
(38.1)
9.9
(49.8)
7.5
(45.5)
1.0
(33.8)
−5.4
(22.3)
−11.8
(10.8)
−17.6
(0.3)
−23.7
(−10.7)
平均降水量 mm() 33
(1.3)
32
(1.3)
33
(1.3)
31
(1.2)
30
(1.2)
55
(2.2)
35
(1.4)
50
(2.0)
37
(1.5)
29
(1.1)
44
(1.7)
43
(1.7)
452
(17.8)
平均降雨天数 10 9 10 11 9 10 6 6 8 9 11 11 110
月均日照時數 71.3 87.6 145.7 189.0 272.8 306.0 334.8 306.9 252.0 182.9 90.0 55.8 2,294.8
来源:香港天文台

参考文献

  1. 周定国 (编). .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01 [2023-10-29].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NLC 003756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