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英語:),又称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2]、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3](英語:),是由斯塔福德·诺思科特于1853年撰写,1854年提送国会两院的报告。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报告中的建议,此举直接推动了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产生。报告提出,官员应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其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政府部门平时应对官员实行严格而科学的考核制度。[4]
背景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政府除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事务也愈发复杂,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此外,工业革命使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
影响
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以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文官制度得到最终确立。[1]改革后建立起来的近代文官制度把英国政府官职分为政务官和文官两部分。对文官规定了政治中立原则,即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不得接受政治捐款,不随内阁更迭而进退。从而避免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病,保持行政工作的熟练和执行国策的连续性,有利于政局稳定。同时也保持了文官职业的相对独立性,不为党派效力,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4]
参考文献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5–36. ISBN 978-7-107-34721-4.
- Helen, Andrews. . 文史哲. 2019, (2)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两位改革者于1854年撰写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引发公众的两极反应:自由派认为竞争性考试是最伟大的公共改革之一;保守派则担心计划在实践中行不通,以带有主观性的“根据功绩来晋升”取代根据资历晋升,为任人唯亲大开方便之门;
- 李星辰. (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第一章内容是阐述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主要内容、文官制度原则的奠立和文官制度的确立;
- 田常华. . 淮阴师专学报. 1997, (4)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 吴木生. . 世界历史. 1996, (6)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