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弦
六角弦 | |
汉字 | |
---|---|
白话字 | |
台罗拼音 | |
方音符号 |
中日战争其间,中国福建省政府查禁台湾歌仔戏曲调和乐器,闽南歌仔戏艺员邵江海、林文祥等人改唱「改良调」(台湾后来称为「都马调」的以「杂碎仔调」为主的曲调)的「改良戏」;台湾乐器被查禁,邵江海、林文祥等人用南管的三弦和洞箫、尺八」以代替月琴和品仔,主弦(领奏琴师)的以六角弦代替壳子弦、大广弦。
形制
形似京二胡,用红木或乌木等制,琴筒蒙蟒皮或蛇皮,不设音窗、滤音,音色明亮、清脆、高亢,具穿透力,琴筒为六角形,故名。
使用情况
闽南歌仔戏演奏「改良调」和较为抒情、柔美、悲伤、哀怨的唱段时,以六角弦为主弦,现在的芗剧早已恢复使用壳子弦和大广弦。
1990年代,六角弦被引进到台湾,开始用来伴奏都马调和其他的许多曲调,柯铭峰、刘文亮、周以谦、陈孟亮等主弦琴师都曾使用六角弦,刘文亮曾自己制作一把六角弦[1]。闽南较常用一把六角弦,在中音区奏抒情的曲调,在高把位奏传统喇叭弦的部份。[2]
参考数据
- 周甄硕士论文《国乐乐师对当代歌仔戏音乐发展之影响探讨》附录的访谈数据和图片
- 【台湾歌仔戏胡琴音乐研究】赖达逵,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2003年,嘉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