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善 (宗教)

全善英语:,源自拉丁语中意为「全」的「」、意为「好」的「」与意为「意愿」的「」)是一个宗教上的词汇,《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无尽的慈善」()。一些哲学家认为由于罪恶问题的存在,不可能(至少几乎不太可能)在全知全能之余展现出全善的本质。不过包括阿尔文·普兰丁格在内的另外一些哲人则主张全善与其它神性并存的合理性。这一词汇较多地在宗教哲学的学术创作层面被当作术语使用,以罪恶问题及相关神义论话题上的讨论为主。由于「无限慈善」的构成难以有具体定义,全善一词也通常由「完美品德」()或「道德完美」()等短语指代。

词源

英文中的「」在一些清教徒评论人士笔下偶尔可见。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被使用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1679年。但天主教会并未被发现有在礼拜仪式或者教义问答中提及过「」的说法。现代社会中,使用该词者包括了乔治·汉密尔顿·史密斯——其于1980年出版的《无神论:反对神的论据》()一书中指出神的特质并不具有一致性[1]。然而这一词汇在另一方面也被用于为神之属性的一致性辩护,例如乔纳森·克瓦韦格()的《地狱问题》(,1993年)和约书亚·霍夫曼()与加里·罗森克兰茨()的《神性》(,2002年)[2]

全善一词也见于某些著名罗马天主教人物的作品,如宗教神学博士罗伯特·巴伦神父在2011年出版的《天主教:前往信仰之心的旅途》()[3]

参考数据

  1. Smith, George H. . Prometheus Books. 1980. ISBN 0-87975-124-X.
  2. Hoffman, Joshua; Gary Rosenkrantz. .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2. ISBN 0-631-21154-3. Used throughout the book.
  3. Robert Barron. . 2011. ISBN 03077205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