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队
亲卫队(德语:,简称,直译为(希特勒/党魁)直辖卫队),为德国纳粹党内负责监察党纪及对党魁个人忠诚、以及运行党中央(党魁)决策命令的分部。其前身为希特勒的个人卫队,于长刀之夜后兼并失势的冲锋队建制而正式成型。
![]() | |
---|---|
党卫队 | |
![]() | |
机构概要 | |
成立时间 | 1925年4月4日 |
前身机构 | ![]() ![]() |
解散时间 | 1945年5月8日 |
后继机构 | 无 |
机构类型 | 准军事部队 |
机构驻地 | ![]() 52°30′26″N 13°22′57″E |
格言 | 吾之荣耀即忠诚 |
雇员数 | 800,000人(1944年估计数) |
隶属部长 | ![]() ![]() |
上级机构 | 纳粹党 |
下设机构 | 一般亲卫队 武装党卫队 骷髅总队 |
影像资料 | |
![]() ![]() ![]() ![]() ![]() ![]() |
纳粹党执政后,随着国防军与司法机构内纳粹党员的人数逐渐增长,纳粹党开始对国防部进行渗透,亲卫队在国防部与法务部内也成立相关组织,即为负责作战的武装党卫队和负责掌握司法关押的骷髅总队,党凭借掌握武器与枪逐渐巩固其政权地位。该组织除对内维护党纪、对外维护纳粹党统治外,亦执掌对德国国家机构的忠诚审核,整顿国内社会上被其认为反党反民族的事物,同时监察德国境内各领域的思想纲领等工作外。希特勒藉任命党卫队全国领袖兼任德国内政部长以合并党职与官职,亲卫队以党中央机关身份同时运行德国内政部职能,统一指挥党属准军事团体(纳粹冲锋队)及国家执法机关(盖世太保),为纳粹党实现党国一体化最重要的工具。
除上述两大单位外,因党卫队领袖身兼内政部长身份,国家警察(盖世太保)、国家安全局等国家机构亦一并受其管辖指挥。二战中后期,由党卫队所领导的武装党卫队、骷髅总队及其他准军事部队针对犹太人及少数敌视群体设计并实施了大屠杀。
概要
名称
「Schutz Staffel」直意护卫(Schutz)部队(Staffel),为纳粹党为保障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安全,创建的特别保安部门,后延伸发展成以希特勒为内核、海因里希·希姆莱所领导的直属权力机构。[1]
因分支机构武装党卫队参与直接战斗,中文经常将其俗称党卫军,导致混淆。实际上党卫队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纪律检察和公共治安。
权力
1925年由纳粹党党卫冲锋队内部所创建。1929年开始由海因里希·希姆莱担任亲卫队最高长官开始,该部门迅速扩大权力,以捍卫党中央领导纳粹党全体的纪律为目的,跨大为以党首希特勒直接指挥的最高纪律监察机关。1933年纳粹党执政,希特勒就任总理,任命海因里希兼任内政部长,直接实行以党机关控制德国。随着《解决人民与国家痛苦的法律》颁布,进一步推动「党国一体」纳粹党与政府权力一体化。由党机关的亲卫队经其最高领袖身任德国内阁内政部长,纳粹党组织夺取德国行政机关,纳粹党的纪律监察部门替代德国公安警察体制。纳粹党以亲卫队创建对应德国政府行政部门职权机能的12机能部:
- 「亲卫队全国领袖个人参谋部」(内政部)
- 「亲卫队行政部」(财政部)
- 「亲卫队作战部」(国防部)
- 「亲卫队人事部」(人力资源部)
- 「亲卫队国家安全部」(国安部)
- 「秩序警察本部」(公安部)
- 「亲卫队司法部」(司法部)
- 「海斯梅耶上级集团领袖本部」(教育部)
- 「亲卫队人种与移居部」(卫生部)
- 「亲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文化部)
- 「亲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外交部)
- 「亲卫队经济本部」(经济部)
以此亲卫队所掌握的「治安警察」(刑事警察与盖世太保)、「秩序警察」(防暴、消防)、保安处(情报搜集)、集中营(监禁、处决)4大领域为纳粹党控制德国权力基石。运行监督党内纪律,确保拥戴纳粹党中央领导的忠诚。打击任何活跃或潜在国内敌人,摧毁意图破坏民族团结的反对运动。主导投入社会文化教育,宣扬纳粹主义精神和所内涵的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以权势、恐吓、刻意煽动纵容暴力手段,威胁各领域的言论,达到舆论与媒体的整改至符合纳粹党政策。营运德国内外的渗透组织工作,获取国家利益与政治稳定情报。负责各地集中营与灭绝营的管理,并至占领区与战场前线清洗不符种族政策之原住居民等任务。
除个别部门属下特殊部队(「骷髅总队」、「武装亲卫队」)成员外,以上纳粹亲卫队全体正式人员,统称为普通队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亲卫队直接接管德国占领区的所有警政勤务,贯彻占领区内绥靖镇压、清算反抗、逮捕异议、政治迫害的统治,其部门、成员不一进行成大量的战争罪及反人类罪行动。
尤其战时主导占领区和轴心各国内的犹太人与吉普赛人的种族奴役、屠杀工作。强制犹太人进入集中营进行无人道的严酷劳动生产,以直接处决和间接恶劣环境的手段,造成550万到600万名犹太人、22万人到150万罗姆人和其他受害者死亡。
德国战败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定其为犯罪组织,使其成为纳粹党最恶名昭彰的机构。仅存的最高级别官员,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在国际法庭中被判反人类罪行成立,运行绞刑。
时至进入21世纪,对未接受审判的逃逸亲卫队员,其犯罪追溯永不中断,仍持续发布追捕。未接受定罪之所有亲卫队员,一经确认本人死亡,即追判身分为战争犯罪者加载史册,毫无侥幸。
历史
前身
纳粹党最早在1920年为了进行政党活动时和与其他政党支持者冲突的安全,成立了用以保卫纳粹党集会的会场警备「秩序维护队」。[2]秩序维护队的任务是在集会、演讲等公共活动中保护纳粹党的高级干部和集会演讲秩序。 隔1921年8月,知名的极右派艾哈德前海军上尉加入纳粹党,一并将他以旧帝国海军退役军人组成的右翼自由志愿准军事组织“政务官团”带入纳粹党秩序维护队,政务官团所带来的军事体系和专业战斗性大大改变纳粹党秩序维护队的组织与效率,使秩序维护队转变成一队准军事组织,1921年9月10日,会场警备队正式改组为纳粹武力斗争的武装战斗组织:“冲锋队”。 1923年3月,时任纳粹党财务处长兼冲锋队干部的约瑟夫·柏赫托德与同为冲锋队干部的尤利乌斯·施雷克共同为希特勒另外从冲锋队中编制组织专护卫他本人的「仪仗警卫队」,[3][4][5]该组织于1923年5月改组为「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由的约瑟夫·柏赫托德担任总指挥。[5][6][注釈 1]1923年纳粹党为夺取巴伐利亚政权而在巴伐利亚首府幕尼黑市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以冲锋队发动武装夺权的啤酒馆政变,阿道夫·希特勒与赫尔曼·戈林和鲁道夫·赫斯3人一同率领600名冲锋队员冲入占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并宣称成立新巴伐利亚政府,冲锋队干部恩斯特·罗姆率领1,000多名冲锋队员占领巴伐利亚邦邦防军司令部、广播电台等重要公共设施。但在纳粹党与其它共同起义的右翼武装团体(政务官团等)为新政府指挥权争执不休下,巴伐利亚邦防军副总司令立即宣布巴伐利亚邦军不听从向被占领的州军司令部指挥[7]。
在由同参加政变的德军退役将将领埃里希·鲁登道夫向驻巴伐利亚的德国国家防卫军第7师团司令奥托·冯·罗斯尔少将说服驻军加入政变前,罗斯尔已接收到德国国家防卫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所下达的镇压命令。因此在国家防卫军与巴伐利亚邦防军的一同保护下,巴伐利亚政府立即发布全州警急状态并发布下令解散纳粹党任何活动,并同时在国家防卫军、防卫军军校生、巴伐利亚邦防军及警察部队的合作下,一一将盘距在慕尼黑市内的纳粹党员、冲锋队、一同发动起义的各右翼武装团体成员全部镇压逮捕。在此次政变失败之后,巴伐利亚政府立即下令冲锋队和突击队全部强制解散[7][8]。
成立
在啤酒馆政变时被逮捕判刑的希特勒于1925年出狱后,立即向巴伐利亚州州长海因里希·海德协商,在保证绝不会再度使用武装暴动来夺取政权的承诺下,德国政府于1925年2月25日解除纳粹党的非常状态警戒,纳粹党再度结成。[9]同年4月,约瑟夫·柏赫托德于啤酒馆政变失败后,逃往奥地利尚未回国,于是希特勒先另行向施雷克下令,重新组织一支在各种集会及平时行动中保护希特勒人身安全的随扈团,取名为「亲卫队」,[10][11][12][注釈 2]施雷克担任队长,最初由8个人组成,[11]和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的差异,是这支新的护卫队不再由冲锋队成员中直接抽调,而是严格的从纳粹党员、冲锋队员中,选择没有任何警察调查记录、并有两名以上纳粹党员作为保证人的人选,独立组成的部队,奠定了亲卫队之后精英主义的开端。1925年9月,施雷克再将亲卫队扩张成为纳粹党每个地方党部、党内派系都配置来护卫各党部干部、派系领导等纳粹党要的正式编制,使亲卫队转成扩张保护全体纳粹党重要干部人身安全的纳粹党正式随卫团,施雷克并改组亲卫队的组织成符合全党规模的指挥编制体系,该部门首长也甚至称为“亲卫队全国领袖”()。和维护纳粹党平常党务、政党活动、纳粹党资产安全的冲锋队并立。隔年1926年4月,因幕尼黑事件而流亡奥地利的前阿道夫·希特勒突击队队长约瑟夫·柏赫托德回国[13][14],施雷克卸任亲卫队全国领袖,约瑟夫·柏赫托德交接成为亲卫队第2任亲卫队全国领袖。
但7月,冲锋队扩充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后,借由在第2次纳粹党代表大会时以党员支持优势批斗柏赫托德,将亲卫队纳为隶属冲锋队的下属组织[15][16][17],时任“冲锋队最高领袖”的弗朗茨·普费弗·冯·所罗门强硬要求柏赫托德并卸任亲卫队全国领袖,转回冲锋队身分[18],因此3月亲卫队副领袖埃尔哈德·海登接任柏赫托德成为第3任亲卫队全国领袖[18][19][20]。由于弗朗茨的冲锋队对亲卫队下达的亲卫队规模不可超过冲锋队10%的限制,以及埃尔哈德·海登任亲卫队全国领袖后在编制限制下大幅强化亲卫队的精英理念,严格要求坚韧的纪律和素质,使其亲卫队从全盛时的1,000人缩减到280人[18],连运行职务的党要护卫都有疑虑。因此惨遭弗朗茨的冲锋队提出解散亲卫队,将护卫职权纳入冲锋队的提案。但艾哈德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莱为他的代理,重新强化亲卫队的领导和编制,使亲卫队勉强维持编制。1929年1月6日,艾哈德被弗朗茨告发身穿的制服来自犹太人经营的店制作,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辞去亲卫队全国领袖,由海因里希·希姆莱接任第4任亲卫队全国领袖[16][17][20][21][22][23][24][25][26]。
转变警察机构
因1929年10月24日的经济大恐慌爆发,让德国当时社会环境冒出大量失业者,失业劳工因为痛恨执政的基督民主党,声称也是“国家社会主义者”,加入纳粹党扩编中的警卫部队冲锋队和亲卫队[27]亲卫队出于严谨考选以及被冲锋队限制而成长有限,12月底也才成长至2700人。[17][28]。但冲锋队宽松的管理造成各地冲锋队因为过多的人数短时间的加入迅速膨胀,成员素质低下并有众多任务权主义份子混入使其难以控制。开始有众多的冲锋队员在德国各地暴动,自行组织不受党部管制的政治主张,即使是身为党魁的希特勒也难以指挥。这对在慕尼黑暴动失败后,目标是合法取得政权的纳粹党,是很大的形象伤害与政治问题。让希特勒本人深刻体会到纳粹党必须有自身的警察组织,来确保党内秩序的必要性,而由原本就是担任他护卫和具备高度纪律的亲卫队身任最恰当[17][29]。1930年,希特勒趁德国国会选举时,以冲锋队党员的素质不佳为由,要求冲锋队员从纳粹党的国会议员后补中剔除。并且在11月7日发布了「亲卫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党内运行警察职责」的命令,确立了亲卫队在党内具有的警宪权力。弗朗茨为了对此表示大表不满抗议而辞去冲锋队最高领袖职务,冲锋队最高领袖开始直接由希特勒担任,借此希望扩张亲卫队的警察权和冲锋队掌握。但此举引发冲锋队内的柏林东部领导沃尔特·史坦尼斯的不满[30],要求将当时身任纳粹党大管区领袖(大管区为纳粹党地方党部的管制组织)的约瑟夫·戈培尔解任,但遭党部拒否,8月30日,维尔特率旗下东柏林冲锋队攻击大管区位于柏林的本部,时任柏林亲卫队领导的库尔特·达吕格(前柏林冲锋队领袖,1930年7月加入亲卫队,因为与希姆莱之间的协议,柏林的亲卫队由他独立指挥)率队来抵抗却失败,最后是由普鲁士邦正规政治警察介入才得以镇压库尔特的冲锋队。
为此当时希特勒认为必要有监视纳粹党内的反抗势力的监视组织和整顿党内政风,因此授权希姆莱开始改组亲卫队的组织,并在1930年11月7日正式下达纳粹党的命令,正式将亲卫队成为纳粹党内的警察组织,赋予负责警备纳粹党党部褐色之家的总警备,负责「防止共产份子和任何干扰党的活动」任务,用于监控党内、逮捕不服从党路线份子。并自此从冲锋队独立,必要时冲锋队必须服从于亲卫队的指挥。
掌握国家公安

1931年6月,从海军失业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加入亲卫队,成为希姆莱和他的得力干将,在1932年,希姆莱给了莱茵哈特·海德里希一个任务,要求在亲卫队内创建一个高水准的机构,即“亲卫队情报科”。1932年,亲卫队情报科改组为保安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让保安处在各地党部内都设有支部和众多活动人员。让保安处使它当时不只成为了纳粹党内各党部的监控机关,还掌握德国境内所有不同政党政敌、关员与各地情资的庞大情报机构[31][32]。使之纳粹党之所能有效从政治活动上取得优势、掌握及时局势反应、操作舆论情报,最终在合法选举内击败反对政党取得优势席次的最强利器。保安处规模与效率大到连冲锋队内也意图效仿而成立自身的情报。 因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总理,纳粹党干部开始到各州政府担任要职。于3月9日纳粹党国会议员弗朗茨·里特率领冲锋队和亲卫队镇压反抗纳粹党政权的巴格利亚政府,并在之后担任慕尼黑警察首长、而海德里就任慕尼黑警察政治局长。4月,希姆莱担任巴格利亚邦警察首长、海德里就任巴格利亚邦警察政治局长。另一方面柏林亲卫队领袖库尔特担任就任普鲁士邦总理的戈林旗下的特别警察委员,以警察中将的身分掌控普鲁士邦警察权力。2月22日,戈林把25,000名冲锋队员、1万5,000名亲卫队员,编制为普鲁士邦“补助警察”以运行警务工作,由身为特别警察委员的亲卫队领袖库尔特指挥。最后希姆莱就任德国的全国警察首长一职,亲卫队实质上吸收了德国的警察组织。同时柏林大本营警卫队成立,纳粹党在慕尼黑、汉堡及德勒斯登等大都市成立了政治警备队,作为其在国内运行政治任务的部队。这些部队也就是日后特别机动党卫队(,缩写:SSVT)。1934年,纳粹党藉国会纵火案专政后,纳粹党冲锋队迅速扩张到400万人(警备人员350万,武装人员50万),成为纳粹党渗透德国各地的主要工具。但也因数量过度庞大被暱称为「第2个国防军」,甚至冲锋队中酝酿要解体国防军由冲锋队取代的声浪不断提高。这严重伤及执政后纳粹党与国防军之间的政治互信,因此希姆莱决议于1934年6月30日大肆逮捕冲锋队内的反抗势力,即长刀之夜。此后亲卫队完全凌驾于冲锋队之上,并取代冲锋队成为纳粹党主要政治行动组织(但冲锋队仍是纳粹党人数最多的组织)[33]。同年,希特勒赋予了亲卫队管理所有集中营的权力。1937年希特勒设置「亲卫队以及警察高级领袖」(、简称HSSPF)将亲卫队与警察在制度上直接合并[34]。1939年,为了避免亲卫队保安部与德国执掌国家安全的保安警察权限重叠,亲卫队成立“德国中央保安局”将德国警政的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刑事警察局与党卫队保安部都总合旗下。
军事组织

国防军因疑虑亲卫队成为另一个冲锋队,时任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计划应将多个纳粹准军事组织与亲卫队特遣队统编管制,因此借由协助亲卫队成立3个团规模的武装部队,每个团皆下辖3个营、1个摩托化步兵连及1个迫击砲连;其成员均由已于国家劳役团服役完毕的志愿者组成,即亲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由国防军中将保罗·豪塞尔退役后出任特别机动部队督察,并创建亲卫队军官学校,特别机动部队仰赖国防军提供武器装备与军事训练,严格管制对亲卫队武装士兵数目的征募系统,从招募到训练都由国防军掌握,使国防军的影响力渗透约束控制亲卫队。1937年10月,亲卫队所自组的边防部队被国防军勒令解散,[35]直至1939年5月时国防军对亲卫队特别机动部队「德意志旗队」的演习测考感到非常满意,计划将其建制扩编为一个正式的师。虑及亲卫队特别行动队未配备重装备及火砲,在希特勒于波兰作战前夕,亲卫队特别行动队的砲兵团紧急成立,亲卫队特别行动队遂被正式核准成为一个员额不到两万人的师。1939年末,在包含由警察组成的警察师和骷髅总队组成的骷髅师后,亲卫队特别机动部队达到56,000人的规模[36]。1939年11月末,为了准备运行黄色作战,国防军核准亲卫队成立独自的军事指挥体制,即亲卫队作战部,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正式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其他的非军职的称为“一般亲卫队”。
解散
希特勒自杀身亡后,卡尔·邓尼茨就任德国总统,新政府最初的几项举动就包括取缔党卫队。在希特勒自杀前不久,党卫队组织开始变得涣散而群龙无首了。党卫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包括希姆莱本人,都被希特勒公开指责为叛徒。因为希特勒相信这些党卫队已经开始和盟军谈判投降事宜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内,由于条件恶劣,大量的党卫队员开始开小差,逃离部队。他们有的来自管理集中营的部队,有的来自安全部门,例如安全部和盖世太保。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战争即将以失败告终的事实。他们宁愿被德国人当作擅离职守的逃兵抓起来,也不愿意被当作战犯而遭到盟军逮捕。
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军事法庭的法官对党卫队组织作了判决,宣布它是一个犯罪组织。法官们强调,“党卫队这个组织的目的是罪恶的,包括迫害、灭绝犹太人,将他们残忍地杀害于集中营中;毫无节制地强迫被占领区人民劳动,奴役他们;虐待和虐杀战俘”。
二战后
依据西蒙·维森塔尔的陈述,一些党卫队的军官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逃亡到了阿根廷,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建一个纳粹逃亡组织,代号为ODESSA(“前党卫队成员组织”德文的缩写)。他们和德国、瑞士、意大利、梵蒂冈、西班牙的一些宗教势力,甚至是罗马教廷有联系。据说ODESSA曾经帮助阿道夫·艾希曼、约瑟夫·门格勒、埃里希·普里克等,还有其他许多战犯在拉丁美洲找到了庇护所。但是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关纳粹分子逃亡拉丁美洲的故事是被人为地夸大了。
现在,有一些新纳粹组织发表声明,他们应该被视为党卫队这一组织的发展和继续。但是还没有一个新纳粹组织被公认为是党卫队的延续,它们的组织通常比较松散,仅有一些不成系统的章程。
组织
中央
纳粹党亲卫队的指挥体系共分成12个“本部”来管理,12个本部全向希姆莱负责。
党卫队行政部
- 除了帝国保安部与作战本部外,管辖全党卫队勤务的机构,但人事与财政有专属的本部管辖,主要调度和管制各亲卫队机构。
亲卫队作战部
- 亲卫队作战部名义上指挥武装亲卫队,原为希望成为武装亲卫队总司令部而成立,但因武装亲卫队实际是由国防军所指挥,故本部实际负责武装亲卫队的人员后送、补充、后勤管制、勤务。
亲卫队人事本部
- 亲卫队人事的管辖机构,负责队员的招募与职务任命勤务。
亲卫队国家安全部
- 德国保安警察与党卫保安处合并而组成的指挥本部,负责德国内与占领地政战工作勤务指挥,共分有7处:
- 1处:人事(Personal)
- 2处:组织、总务、法务(Organisation, Verwaltung und Recht)
- 3处:国内保安部、反间谍(SD-Inland)
- 4处:秘密警察(GeheimesStaatspolizeiamt)
- 5处:刑事警察(Reichskriminalpolizeiamt)
- 6处:境外谍报(SD-Ausland)
- 7处:世界观调查、分析(Weltanschauliche Forschung und Auswertung)
亲卫队司法部
- 亲卫队司法部是亲卫队针对其队员行为惩处的司法机构。
海斯梅耶上级集团领袖本部
- 由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奥古斯特·海斯梅耶设立的亲卫队军训政治教育工作本部。
亲卫队人种与移居部
- 为了为使亲卫队日尔曼民族血统,在殖民至东部占领区后不会因通婚混浊,于1931年创立机构。辖管亲卫队员结婚的审查许可,以「结婚女方最少要为近乎同等人种(西欧白种人)」为最低要求。
亲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
- 亲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由希特勒1939年10月7日任命的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办公室扩大为该部,主派遣、管理占领区德国公民,增加占领区内的德国移民数目比例,安排所占有资源给予德国殖民者,达成占领地区「德意志本土化」任务目的,为德国扩张政策的中枢实行部门。
- A局:移居与职业安置
- B局: 经济与生产
- C局: 建设与公共机关
亲卫队国外德意志民族事务部
- 原为了协助东欧与一战前德国殖民地等,不在德国本土的德裔回国而成立,但随着德意志重新对外殖民的政策兴起,该部分担一部分亲卫队强化德意志民族高级专员部的勤务。负责实际招募/动员国内意愿前往占领区殖民的德国公民,协助移民交通运输和移居安置咨询。
亲卫队经济与管理本部
- 原属亲卫队行政部辖管机关,1939年6月从亲卫队行政部独立为「经济管理部」(Hauptamt Verwaltung und Wirtschaft)和「建设财务部」(Hauptamt Haushalt und Bauten) ,1942年2月1日合并为亲卫队经济与管理本部,负责营运亲卫队经营之企业,和监督集中营的建造与管理,战争后期V-2火箭的生产移转至其C局管理。
阶级
亲卫队的阶级体系是独特的,它们并未照搬德国国防军的军衔体系,而是沿用了当年冲锋队的编制。
- :亲卫队最高集团领袖(全国总指挥),同国防军大将
- :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全国副总指挥),同国防军上将
- :亲卫队集团领袖(地区总队领袖、地区总队长),同国防军中将
- :亲卫队旅队领袖(旅队长),同国防军少将
- :亲卫队上级领袖(区队长),无相应军衔
- :亲卫队旗队领袖(旗队长),同国防军上校
- :亲卫队上级突击队大队领袖(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同国防军中校
- :亲卫队突击队大队领袖(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同国防军少校
- :亲卫队高级突击队领袖(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同国防军上尉
- :亲卫队上级突击队领袖(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同国防军中尉
- :亲卫队下级突击队领袖(三级突击队中队长),同国防军少尉
- :亲卫队突击队领袖(突击小队长),同国防军资深军士长
- :亲卫队高级小队领袖(一级小队长),同国防军上等军士长
- :亲卫队上级小队领袖(二级小队长),同国防军军士长
- :亲卫队小队领袖(三级小队长),同国防军准军士长
- :亲卫队下级小队领袖(三级小队副),同国防军军士
- :亲卫队分队领袖(代理三级小队副),同国防军上等豁免兵
- :亲卫队突击队员(突击队员),同国防军豁免兵
- :亲卫队上级队员(组长、上级狙击兵),同国防军上等列兵
- :亲卫队队员(队员、狙击兵),同国防军列兵
历任领导人
姓名 | 照片 | 任职时间 | 亲卫队编号 | 加入亲卫队时间 | 纳粹党编号 |
---|---|---|---|---|---|
尤利乌斯·施雷克 | 1925年~1926年 | 5 | 1925年4月4日(亲卫队的创立者之一) | 53 | |
约瑟夫·柏赫托德 | ![]() | 1926年~1927年 | 非亲卫队成员 | 964 | |
埃尔哈德·海登 | 1927年~1929年 | 1929年遭亲卫队除名 | 74 | ||
海因里希·希姆莱 | ![]() | 1929年~1945年 | 168 | 1925年8月8日 | 14.303 |
卡尔·汉克 | ![]() | 1945年4月29日~1945年5月5日 | 203.013 | 1934年2月15日 | 102.606 |
注释
- 山下英一郎『制服の帝国 ナチスSSの组织と军装』(彩流社、2010年)38页によると「司令部护卫队」の「アドルフ・ヒトラー冲撃队」への改称は1923年7月であるという。またハインツ・ヘーネ『SSの歴史 髑髅の结社』(フジ出版社、1981年)26页とゲリー・S・グレーバー『ナチス亲卫队』(东洋书林、2000年)54页によると「司令部护卫队」と「アドルフ・ヒトラー冲撃队」は同じ组织ではなく、旧エアハルト海兵旅団とナチ党の连携が切れたためにエアハルト海兵旅団の队员が引き上げてしまい「司令部护卫队」が解体し、代わりに「アドルフ・ヒトラー冲撃队」がヒトラー护卫组织として作り直されたという。
- グイド・クノップ着『ヒトラーの亲卫队』(原书房、2003年)によるとヒトラーのボディーガード组织に「亲卫队」の名称が与えられたのは1925年9月であるという。ロビン・ラムスデン『ナチス亲卫队 军装ハンドブック』(原书房、1997年)によると1925年11月9日にミュンヘン一揆の记念式典で亲卫队が结成されたとある。
参考文献
- 山口定,1976,『ナチ・エリート 第三帝国の権力构 造』中公新书
- 山下(2010) p.17
- ヘーネ(1981) p.26
- 山下(2010) p.38
- ラムスデン(1997) p.11
- 武装SS全史I p.32
- 武装SS全史I p.33
- ヘーネ(1981) p.28
- 阿部(2001)、p.117-122
- 阿部(2001) p.125
- ヘーネ(1981) p.30
- グレーバー(2000) p.55
- 阿部(2001) p.133
- グレーバー(2000) p.56
- ヘーネ(1981) p.32
- 山下(2010) p.39
- 武装SS全史I p.34
- ヘーネ(1981) p.33
- 阿部(2001) p.141
- ラムスデン(1997) p.13
- 阿部(2001) p.151
- クノップ(2003) p.99
- グレーバー(2000) p.58
- スティン(2001) p.23
- ノイマン(1963) p.431
- ヘーネ(1981) p.35
- グレーバー、p.61
- ヘーネ(1981)、p.64
- グレーバー(2000) p.62
- 阿部(2001) p.168-169
- バトラー(2006) p.36
- ヘーネ(1981) p.176
- スティン(2001) p.31
- Yerger(1997) p.22
- 芝(1995) p.35
- クノップ(2003) p.288
参考书籍
- Allen, Michael Thad. .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2. ISBN 0-8078-2677-4.
- Anderson, Christopher. . Vienna Review. 2011-11-01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 Arendt, Hannah. . New York: Penguin. 2006. ISBN 978-0-14-303988-4.
- Art, David.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85683-3.
- Ayçoberry, Pierre. .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9. ISBN 978-1-56584-635-7.
- Baranowski, Shelley.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21-67408-9.
- Baxter, Ian. . Images of War. Barnsley: Pen and Sword. 2014. ISBN 978-1-78159-388-2.
- Beevor, Antony. . New York; London: Viking. 2002. ISBN 0-670-03041-4.
- Benz, Wolfgang; Distel, Barbara; Königseder, Angelika. . Munich: Beck. 2005. ISBN 978-3-406-52960-3 (德语).
- Bessel, Richard. .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6. ISBN 978-0-8129-7557-4.
- Biddiscombe, Perry. .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2000, 15 (3): 131–145 [2018-08-07]. doi:10.1080/02684520008432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3).
- Bishop, Chris. . London: Amber. 2005. ISBN 978-1-904687-37-5.
- Blood, Philip W. . Potomac Books. 2006. ISBN 978-1-59797-021-1.
- Bosacki, Marcin; Uhlig, Dominik; Wróblewski, Bogdan. . Gazecie Wyborczej. Agora SA. 2008-05-21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7) (波兰语).
- Bracher, Karl-Dietrich. .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0. ASIN B001JZ4T16.
- Browder, George C. .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510479-0.
- Browning, Christopher R. .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4. ISBN 0-8032-1327-1.
- Brzezinski, Matthew. . Washington Post. 2005-07-24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Buchheim, Hans. . Krausnik, Helmut; Buchheim, Hans; Broszat, Martin; Jacobsen, Hans-Adolf (编). . New York: Walker and Company. 1968. ISBN 978-0-00-211026-6.
- Burleigh, Michael; Wippermann, Wolfgang.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521-39802-2.
- Burleigh, Michael. .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0. ISBN 978-0-8090-9325-0.
- Burleigh, Michael.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10. ISBN 978-0-06-058097-1.
- Butler, Rupert. . Staplehurst: Spellmount. 2001. ISBN 978-1-86227-117-3.
- Butler, Rupert. . Staplehurst: Spellmount. 2003. ISBN 978-1-86227-117-3.
- Cesarani, David. . London: Vintage. 2005 [2004]. ISBN 978-0-09-944844-0.
- Century, Rachel. . Reviews in History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January 2011. Review no. 1183 [201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 Cook, Stan; Bender, R. James. . San Jose, CA: R. James Bender. 1994. ISBN 978-0-912138-55-8.
- Dear, Ian; Foot, M.R.D. (编).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19-534096-9.
- Diner, Dan. . Los Angel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ISBN 978-0-520-21345-6.
- Duffy, Christopher. . Edison, NJ: Castle Books. 2002. ISBN 0-7858-1624-0.
- Evans, Richard J. .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3. ISBN 978-0-14-303469-8.
- Evans, Richard J. .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5. ISBN 978-0-14-303790-3.
- Evans, Richard J. .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8. ISBN 978-0-14-311671-4.
- Felton, Mark. . Barnsley: Pen & Sword. 2014. ISBN 978-1-78159-305-9.
- Flaherty, Thomas H. (编). . Time-Life. 2004 [1988]. ISBN 1-84447-073-3.
- Ford, Ken; Zaloga, Steven J. . Oxford; New York: Osprey. 2009. ISBN 978-1-84603-424-4.
- Frei, Norbert. . Cambridge, MA: Wiley-Blackwell. 1993. ISBN 978-0-631-18507-9.
- Friedlander, Henry. .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7. ISBN 978-0-8078-4675-9.
- Fritz, Stephen. .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 ISBN 978-0-8131-2325-7.
- Fritz, Stephen. . 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1. ISBN 978-0-8131-3416-1.
- Frusetta, James. . Friedman, Jonathan C., ed. (编).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12: 264–276. ISBN 978-0-415-52087-4.
- Gerwarth, Robert. .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300-11575-8.
- Givhan, Robin. . Los Angeles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1997-08-15 [2016-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 Glantz, David. . Strom Thurmond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 Clemson University. 2001-10-11 [2018-08-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18).
- Gruner, Wolf. . Friedman, Jonathan C. (编).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12: 168–180. ISBN 978-0-415-52087-4.
- Gutmann, Martin R.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1-107-15543-5.
- Hale, Christopher. . Stroud, Gloucestershire: The History Press. 2011. ISBN 978-0-7524-5974-5.
- Headland, Ronald. . Rutherford, N.J: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8386-3418-9.
- Heer, Hannes; Naumann, Klaus. . New York: Berghahn. 2000. ISBN 1-57181-232-6.
- Hein, Bastian. . Munich: C.H. Beck. 2015. ISBN 978-3-406-67513-3 (德语).
- Hellwinkel, Lars. . Barnsley: Seaforth. 2014. ISBN 978-1-84832-199-1.
- Hilberg, Raul. . New York: Holmes & Meier. 1985. ISBN 0-8419-0910-5.
- Hildebrand, Klaus.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4. ISBN 0-04-943033-5.
- Himmler, Heinrich. . Munich: Franz Eher. 1936 (德语).
- Hoffmann, Peter. . New York: Da Capo. 2000. ISBN 978-0-306-80947-7.
- Höhne, Heinz. . New York: Penguin. 2001. ISBN 978-0-14-139012-3.
- Ingrao, Christian. . Malden, MA: Polity. 2013. ISBN 978-0-7456-6026-4.
-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PDF) 1.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70–71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2).
-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 (PDF) 5.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 728–731 [2018-08-07]. OCLC 31587593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4).
- Jacobsen, Hans-Adolf. . Christian Leitz, ed. (编). . Oxford: Blackwell. 1999. ISBN 978-0-631-20700-9.
- Joachimsthaler, Anton. . London: Brockhampton Press. 1999. ISBN 978-1-86019-902-8.
- Kershaw, Ian. .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ISBN 978-0-393-32252-1.
- Kershaw, Ian.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ISBN 978-0-393-06757-6.
- Kershaw, Ian. . New York; Toronto: Penguin. 2011. ISBN 978-1-59420-314-5.
- Koehl, Robert. . Stroud: Tempus. 2004. ISBN 978-0-7524-2559-7.
- Krausnik, Helmut. . Krausnik, Helmut; Buchheim, Hans; Broszat, Martin; Jacobsen, Hans-Adolf (编). . New York: Walker and Company. 1968. ISBN 978-0-00-211026-6.
- Krüger, Arnd; Wedemeyer-Kolwe, Bernd. . Münster: Lit Verlag. 2009. ISBN 978-3-643-10338-3 (德语).
- Langerbein, Helmut. .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1-58544-285-0.
- Laqueur, Walter; Baumel, Judith Tydor. .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300-08432-0.
- Levy, Alan. Revised 2002. London: Constable & Robinson. 2006 [1993]. ISBN 978-1-84119-607-7.
- Lichtblau, Eric. .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4. ISBN 978-0-547-66919-9.
- Lifton, Robert Jay. . The New York Times. 1985-07-21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 Lifton, Robert Jay.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6. ISBN 978-0-465-04905-9.
- Lifton, Robert Jay; Hackett, Amy. . Gutman, Yisrael; Berenbaum, Michael (编). .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363–378. ISBN 0-253-32684-2.
- Longerich, Peter.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19-280436-5.
- Longerich, Peter.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19-959232-6.
- Lowe, Keith. . New York: Picador. 2012. ISBN 978-1-250-03356-7.
- Lower, Wendy.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ISBN 978-0-547-86338-2.
- MacDonogh, Giles. .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9. ISBN 978-0-465-00337-2.
- Mang, Thomas. [Head Gestapo Agency of Vienna: "My name is Huber"] (PDF). Döw Mitteilungen (Documentationsarchiv des Österreichischen Widerstands). 2003, 164: 1–5 [2018-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5) (德语).
- Manning, Jeanne. . Paducah, KY: Turner. 1999. ISBN 978-1-56311-560-8.
- Mattson, Gregory L. . Amber Books. 2002. ISBN 0-7603-1255-9.
- Mazower, Mark. . New York; Toronto: Penguin. 2008. ISBN 978-1-59420-188-2.
- McNab, Chris. . London: Amber Books. 2009. ISBN 978-1-906626-49-5.
- McNab, Chris. . Osprey. 2013. ISBN 978-1-78200-088-4.
- Messenger, Charles. . London: Brassey's. 2001. ISBN 978-1-57488-315-2.
- Michael, Robert; Doerr, Karin.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2002. ISBN 978-0313321061.
- Miller, Michael. . San Jose, CA: R. James Bender. 2006. ISBN 978-93-297-0037-2.
- Miller, Michael; Schulz, Andreas. . San Jose, CA: R. James Bender. 2012. ISBN 1-932970-21-5.
- Mollo, Andrew. . London: Windrow & Greene. 1991. ISBN 1-872004-51-2.
- Moorhouse, Roger. .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 ISBN 978-0-465-02855-9.
- Montague, Patrick. . London: I.B. Tauris. 2012: 188–190. ISBN 1-84885-722-5.
- Motadel, David. .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674-72460-0.
- Mühlenberg, Jutta. (PDF). Hamburg: VerlagsgesmbH. 2011 [2018-08-07]. ISBN 978-3-86854-5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德语).
- Müller, Rolf-Dieter. . New York: I.B. Taurus. 2012. ISBN 978-1-78076-072-8.
- Murray, Williamson; Millett, Allan R.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674-00680-5.
- Padfield, Peter. . London: Cassel & Co. 2001 [1990]. ISBN 0-304-35839-8.
- Parker, Danny S. . Cambridge, MA: Da Capo. 2012. ISBN 978-0-306-81193-7.
- Pieper, Henning. .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ISBN 978-1-137-45631-1.
- Piper, Franciszek. . Gutman, Yisrael; Berenbaum, Michael (编). .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157–182. ISBN 0-253-32684-2.
- Posner, Gerald L.; Ware, John. . New York: McGraw-Hill. 1986. ISBN 0-07-050598-5.
- Pringle, Heather. . London: Fourth Estate. 2006. ISBN 978-0-00-714812-7.
- Proctor, Robert.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674-74578-0.
- Read, Anthony. . New York; London: Norton. 2005. ISBN 978-0-393-32697-0.
- Reitlinger, Gerald. .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89. ISBN 978-0-306-80351-2.
- Rempel, Gerhard. .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9. ISBN 978-0-8078-4299-7.
- Reynolds, Michael Frank. . Steelhurst: Spellmount. 1997. ISBN 1-873376-90-1.
- Rhodes, Richard. . New York: Vintage. 2003. ISBN 978-0-375-70822-0.
- Rossino, Alexander B. .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3. ISBN 0-7006-1234-3.
- Rummel, Rudolph. .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1992. ISBN 1-56000-004-X.
- Schwarz, Gudrun. . Kristen Heinsohn; Barbara Vogel; Ulrike Weckel, eds (编). . Frankfurt and New York: Campus Verlag. 1997. ISBN 3-593-35756-9 (德语).
- Seaton, Albert. .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ISBN 978-0-213-76478-4.
- Segev, Tom. .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2010. ISBN 978-0-385-51946-5.
- Sereny, Gitta. . New York: Vintage. 1974. ISBN 0-394-71035-5.
- Shirer, William L.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0. ISBN 978-0-671-62420-0.
- Snyder, Louis. . Da Capo Press. 1994 [1976]. ISBN 978-1-56924-917-8.
- Spielvogel, Jackson. .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2. ISBN 978-0-13-393182-2.
- Stackelberg, Roderick. . Lond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2. ISBN 978-0-203-00541-5.
- Stackelberg, Roderick. .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ISBN 978-0-415-30861-8.
- Stein, George H. .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8014-9275-0.
- Steinbacher, Sybille. . Munich: Verlag C. H. Beck. 2005 [2004]. ISBN 0-06-082581-2.
- Stockert, Peter. [The Oak Leaves Bearers 1939–1945 Volume 2]. Bad Friedrichshall, Germany: Friedrichshaller Rundblick. 1997. ISBN 978-3-9802222-9-7 (德语).
- Stone, David. . Philadelphia: Casemate. 2011. ISBN 978-1-61200-098-5.
- Streim, Alfred. . Marrus, Michael (编). . Westpoint, CT: Meckler. 1989. ISBN 0-88736-266-4.
- Sydnor, Charles.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ASIN B001Y18PZ6.
- Wachsmann, Nikolaus. . Caplan, Jane; Wachsmann, Nikolaus (编). .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ISBN 978-0-415-42651-0.
- Wachsmann, Nikolaus. .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5. ISBN 978-0-374-11825-9.
- Weale, Adrian. . London: Little, Brown. 2010. ISBN 978-1-4087-0304-5.
- Weale, Adrian. . New York: Caliber Printing. 2012. ISBN 978-0-451-23791-0.
- Weinberg, Gerhard. .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521-44317-2.
- Whitmarsh, Andrew. . Stroud: History Press. 2009. ISBN 978-0-7524-5095-7.
- Williams, Max. . Church Stretton: Ulric. 2001. ISBN 0-9537577-5-7.
- Wilmot, Chester. . Ware,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1997 [1952]. ISBN 1-85326-677-9.
- Windrow, Martin; Burn, Jeffrey. . Men At Arms. London: Osprey. 1992. ISBN 0-85045-425-5.
- Yahil, Leni. .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19-504522-X.
- Yenne, Bill. . Minneapolis: Zenith. 2010. ISBN 978-0-7603-3778-3.
- Yerger, Mark C. . Atglen, PA: Schiffer. 1997. ISBN 0-7643-0145-4.
- Zentner, Christian; Bedürftig, Friedemann. . New York: MacMillan. 1991. ISBN 0-02-897500-6.
- Ziegler, Herbert.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691-60636-1.
- Ziemke, Earl F. . Washington: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 US Army. 1968. ASIN B002E5VBSE.
- 阿部良男着. . 柏书房. 2001. ISBN 978-4760120581.
- 大野英二着. . 未来社. 2001. ISBN 978-4624111823.
- ジョン・キーガン着. . 第二次世界大戦ブックス35. 由芳地昌三翻译. サンケイ新闻社出版局. 1972. ASIN B000J9H4WO.
- ジョン・キーガン着. . 第二次世界大戦文库24. 由芳地昌三翻译. サンケイ出版. 1985. ISBN 978-4383024280.
- グイド・クノップ. . 由高木玲翻译. 原书房. 2003. ISBN 978-4562036776.
- エドゥアルト・クランクショウ(Edward Crankshaw)着. . 由渡辺修Template:要暧昧さ回避翻译. 図书出版社. 1973.
- ゲリー・S・グレーバー(Gerry S. Graber). . 由滝川义人翻译. 东洋书林. 2000. ISBN 978-4887214132.
- オイゲン・コーゴン(欧根·科冈)着. . 由林功三翻译. ミネルヴァ书房. 2001. ISBN 978-4623033201.
- 芝健介. . 讲谈社选书メチエ. 1995. ISBN 978-4062580397.
- 芝健介. . 有志舎. 2005. ISBN 978-4903426143.
- ジョージ・H・スティン(George H. Stein). . WW selection. 由吉本贵美子翻译. 吉本隆昭监修. 学研. 2001. ISBN 978-4054013186.
- 高桥三郎着. . 世界思想社(新装版). 2000. ISBN 978-4790708285.
- ジェームス・テーラー(James Taylor)、ウォーレン・ショー(Warren Shaw). . 由吉田八岑翻译. 三交社. 1993. ISBN 978-4879191144.
- ジャック・ドラリュ(雅克·德拉尔)着. . 由片冈启治翻译. サイマル出版会. 1968. ASIN B000JA4KQQ.
- ジャック・ドラリュ着. . 由片冈启治翻译. 讲谈社学术文库. 2000. ISBN 978-4061594333.
- フランツ・ノイマン着. . 由冈本友孝、小野英祐、加藤栄一翻译. みすず书房. 1963. ISBN 978-4622017011.
- ルパート・バトラー(鲁伯特·巴特勒)着. . 由田口未和翻译. 原书房. 2006. ISBN 978-4562039760.
- クリス・ビショップ. . 由铃木晃、月岛ふみ翻译. リイド社. 2008. ISBN 978-4845835492.
- 桧山良昭. . 白金书房. 1976. ASIN B000J9F2ZA.
- ラウル・ヒルバーグ着. . 由望田幸男・原田一美・井上茂子翻译. 柏书房. 1997. ISBN 978-4760115167.
- ラウル・ヒルバーグ着. . 由望田幸男・原田一美・井上茂子翻译. 柏书房. 1997. ISBN 978-4760115174.
- ハインツ・ヘーネ着. . 由森亮一翻译. フジ出版社. 1981. ISBN 978-4892260506.
- ハインツ・ヘーネ着. . 由森亮一翻译. 讲谈社学术文库. 2001. ISBN 978-4061594937.
- ハインツ・ヘーネ着. . 由森亮一翻译. 讲谈社学术文库. 2001. ISBN 978-4061594944.
- 山下英一郎. . 新纪元社. 1997. ISBN 978-4883172986.
- 山下英一郎. . 彩流社. 2006. ISBN 978-4779112126.
- 山下英一郎. . 彩流社. 2010. ISBN 978-4779114977.
- ロビン・ラムスデン(Robin Lumsden). . 由知野龙太翻译. 原书房. 1997. ISBN 978-4562029297.
- ヨッヘン・フォン・ラング编 (编). . 由小俣和一郎翻译. 岩波书店. 2009. ISBN 978-4000220507.
- マルセル・リュビー着. . 由菅野贤治翻译. 筑摩书房. 1998. ISBN 978-4480857507.
-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7. 学研. 2001. ISBN 978-4056026429.
- . 欧州戦史シリーズVol.18. 学研. 2001. ISBN 978-4056026436.
- Mark C. Yerger. . Schiffer Pub Ltd. 2002. ISBN 978-0764301452 (英语).
延伸阅读
- Browder, George C. .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1990. ISBN 0-8131-1697-X.
- Gellately, Robert.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19-822869-1.
- Johnson, Eric.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ISBN 978-0-465-04906-6.
- Miller, Michael. . San Jose, CA: Bender. 2015. ISBN 978-1-932970-25-8.
- Segev, Tom. . New York: McGraw Hill. 1988. ISBN 978-0-07-056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