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兹族彗星
克鲁兹族彗星(Kreutz Sungrazers)是掠日彗星的一种,其近日点极接近太阳是它们轨道的特性之一。它们相信全来自多年前一颗大彗星分裂而成的碎片,而德国天文学家克鲁兹首先注意到这些彗星的共通点,因此被称为「克鲁兹族彗星」。
不少克鲁兹族彗星的成员均为历史上出现的大彗星,白天在太阳隔邻也能看到。对上一颗大彗星是1965年出现的池谷·关彗星,是20世纪中最亮的彗星之一。
自从1995年SOHO卫星发射以来,不少较小的克鲁兹族彗星得以被发现,部分甚至能到达太阳表面。它们在经过近日点时全为太阳所摧毁,无一幸存。不少业余天文爱好者通过SOHO于互联网发布的图片找到不少彗星。
历史记载
1680年出现的大彗星是首颗有记录的掠日彗星,其近日点距离太阳中心为1.3个太阳半径,离太阳仅20万公里(0.0013天文单位),相等于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半。如果观测者在该彗星表面,太阳在空中的角度将会超过80°,在面积及光度方面将比地球大27,000倍,每平方米接收37 MW的巨大功率。
一众天文学家包括爱德蒙·哈雷在内,指出该颗彗星为1106年出现的掠日大彗星之回归。在163年后,即1843年,再有壮观的大彗星出现,而且也是掠日的,不少天文学家雀跃不已,认为是1680年的彗星之回归,及后计算出该彗星的公转周期为多个世纪。到了1880年,再有掠日彗星出现,而轨道与1843年的相同,两年后又再有一颗被观测到,名为1882年大彗星。一些天文学家提出它们原是同一颗彗星,在通过近日点时,其公转周期被缩短,可能是由包围着太阳的高密度物质造成的。
另有说法指出,它们全是同一颗大彗星掠日时分裂而成的,该说法于1880年首被提出,在1882年的大彗星掠日后解体证明了这个说法。1888年,天文学家克鲁兹发表论文,指出1843年、1880年及1882年出现的掠日彗星全是许多年前一颗大彗星解体后的碎片,它们全属于同一族,即「克鲁兹族」,而1680年出现的掠日彗星其后证实并非克鲁兹族。
1887年再有克鲁兹族彗星出现,这是19世纪的最后一颗。到了20世纪,1945年曾出现一颗,到了1960年代出现两颗,分别为1963年的Pereyra彗星和1965年出现的池谷·关彗星,当中后者极为壮观及光亮,并于掠日后分裂成三块碎片。它们的出现使人们对研究克鲁兹族的动态得到鼓动。
著名的彗星
最亮及最壮观的克鲁兹族彗星在日间也能看得到,最著名的三颗分别为1843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及池谷·关彗星,而1882年日食彗星也比较有名。
1843年大彗星
该彗星于二月初受到注意,距离掠日尚有三星期。2月27日,它在晴朗的白天也能看见,观测者形容其彗尾在掠日前长达2-3度,它在太阳背面掠日后再度出现,其彗尾长达最少50度,实质长度达3亿里,成为了当时最长的彗尾纪录。到了2000年,该纪录才被百武彗星打破,其彗尾长度为5.7亿里。
该彗星在三月仍能看到,至4月开始转暗,肉眼已不能看见,而对其最后的观测则为4月20日。不少公众对该彗星的出现感到恐慌,以为末日审判将至。
1882年日食彗星
1882年5月17日,埃及部分地区上空出现日食,吸引不少观测者慕名而来。在太阳全被月球遮盖时,他们看到太阳隔邻有一道强光,一颗克鲁兹族彗星正于日全食时掠日。在机缘巧合下同时能看到日食和掠日彗星。
1882年大彗星
该彗星由不少观测者各自发现,于9月出现时已可用肉眼看到,在16-17日间掠日,在日间有薄云的天空也能看到。
它在掠日后仍能于数星期间保持光芒,并于10月间分裂成两块碎片,后分列成四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