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那语
傣那语,又称傣纳语、德宏傣语,是德宏傣族人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缅甸、老挝也有分布。属于侗台语系台语支,和泰语有亲属关系。有自己的文本——德宏傣文,或叫傣纳文,类型属于元音附标文本。中国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傣族的一支,并把德宏傣文整理成德宏自治州的官方语文。缅甸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掸族。德宏傣语和掸语十分接近。
傣那语/德宏傣语 | |
---|---|
ᥑᥣᥛᥰ ᥖᥭᥰ ᥘᥫᥴ / ᥑᥣᥛᥰ ᥖᥭᥰ ᥖᥬᥲ ᥑᥨᥒᥰ | |
发音 | [xaːm˥ tai˥lə˧˥] / [xaːm˥tai˥ taɯ˥˩xoŋ˥]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缅甸、泰国、老挝 |
母语使用人数 | 65万 |
语系 | |
文本 | 德宏傣文、傣绷文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tdd |
Glottolog | tain1252 Tai Nua[1] |
ELP | Tai Neua |
方言
德宏傣语在中国境内分为两个土语。
- 德保土语: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市,33万人使用。
- 孟耿土语:分布在普洱市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市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21万人使用。
两个土语语音上有一定差异,语法和词汇方面差异不大。孟耿土语区的傣族大多是从德宏州迁去的。
语音
德宏傣语以德保土语的芒市话为标准音。
声母
德宏傣语有18个声母。
清音 | 浊音 | |||
双唇音 | p | pʰ | m | |
唇齿音 | f | v | ||
齿龈音、硬腭音 | t | tʰ | l | |
ʦ | ʦʰ | s | j | |
软腭音 | k | kʰ | x | ŋ |
喉音 | ʔ | h |
其中kʰ和ʦʰ两个声母只用于现代汉语借词。
元音[i]、[e]和[ɛ]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ʦ-]和[s-]腭化为[ʨ-]和[ɕ-]。
韵母
德宏傣语有10个单元音。
i | ɯ | u |
e | ə | o |
ɛ | a | ɔ |
aː |
9个韵尾:ɯ, i, u, m, n, ŋ, p, t, k。
元音和韵尾组合成8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9个,复合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
aː | i | e | ɛ | u | o | ɔ | ɯ | ə | |
aɯ | |||||||||
ai | aːi | ui | oi | ɔi | ɯi | əi | |||
au | aːu | iu | eu | ɛu | ɯu | əu |
文本
德宏傣语和掸语原本用同一种文本书写,这种文本借用自缅文,是圆体。后来由于德宏傣语主要用毛笔书写,14世纪时产生了近代略带方体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
傣绷人仍然用圆体书写德宏傣语的傣绷方言,称为傣绷文。
德宏傣文过去并不标出声调,并且不能区别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本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标声调的方法,使用声调字母,而不再使用变音符号。
当代字母表共有35个字母,其中5个字母表示声调。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
参见
- 傣仂语(西双版纳傣语)
参考文献
- 孟尊贤,《傣汉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外部链接
![]() |
维基孵育场的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傣那语试验版 |
- Ethnologue上的德宏傣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德宏傣文简介
- 傣语、傣文
- 云南省语言文本网
- 德宏傣文本母(英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德宏傣文Unicode编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