俵屋宗达
俵屋宗达(Tawaraya Sōtatsu,?—?),从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1596年至1643年间)的17世纪前后,活跃于京都的町绘师(艺术家及画家)。约于寛永十一年(1634年)弃笔隠居。本姓 野野村氏,讳 宗达,字 伊年,雅号「」。「俵屋()」为宗达管理的一间小规模装饰绘师工房(当时被称之为「絵屋」)之商号。他深受日本京都附近宫廷文化影响,作品富于多变,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俵屋宗达与尾形光琳是江户时期最有名装饰艺术大师,前者成为宗达光琳派的始创人[1],后者则是「琳派」的代表人物。
俵屋宗达 | |
---|---|
![]() 俵屋宗达的画作 | |
国籍 | ![]() |
知名于 | 绘画 |
日语写法 | |
日语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人物
- 活跃于江户时代初期,即庆长﹑元和﹑寛永(1602至1635年)的装饰艺术家。
- 其笔下之作均盖有「伊年」﹑「」或「」的朱文円印。
- 京都富商兼古典学者及书法家—角仓素庵留意到宗达的艺术天赋,二人合作创造了《金银泥莲下绘和歌卷》﹑《金银泥鹤下绘三十六歌仙和歌卷》等作品,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歌和絵和书」美学世界。而宗达当时所使用的学者名为「野野村知求」。期后,素庵企画出版自己国家的古典文学书,亲自严格进行文本校订,并设计了新的活字书体,继而由本阿弥光悦和野野村知求(宗达)共同制作。在角仓素庵居住地洛西嵯峨所发刊行的古活字版《嵯峨本》,使用了宗达「俵屋」所制作的装饰料纸。在寛永六年(1629年)冬天,平安王朝·汉文撰集《本朝文粹()》(十四卷、古活字版) 正式出版。朝廷为此功绩作出褒赏,在翌年(寛永七年)春季,宗达授封为「法桥」。此后的作品下款署名「法桥宗达」,及印有「」的朱文円印。
- 宗达去世后,工房便由俵屋宗雪接管,并一直沿用着宗达在生时所使用的工房印「伊年」,因此二人的作品不时会被混淆。
作品
- 《金银泥鹤下绘三十六歌仙和歌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为本阿弥光悦书写、俵屋宗达绘图的作品。已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目前摆放在京都国立博物馆。
参考
- Deal,William E.(2007).Handbook to Life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Jap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331264.
扩展阅读
- Gowing, L (ed.) 1995,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rtists, Rev. edn, Andromeda Oxford Limited, Oxfordshire.
- Murashige, Yasushi. Sōtatsu. Sansaisha, Tokyo, 197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