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互联网上的信息被很多无关、冗余、不请自来以及低价值的信息所污染, [1]例如错误信息、垃圾电邮和媒体暴力都属于信息污染。
概述
信息污染一般用于指电子通信,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社群媒体。该词在网页易用性专家雅各布·尼尔森于2003年发表相关话题的论文后,得到了特别关注。[3]不过,早在1971年,就有研究人员就对必须从「垃圾浆中寻找有价值的团块,而团块只是随机分散的微量成分」的负面影响表示怀疑。[4]人们使用信息来作出决策以及适应环境。认知研究表明,人类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而过量的信息会导致决策品质恶化。[5]与之相关的信息超载也对决策有害,这一概念仅指可获得的信息数量庞大,而不论其品质如何。[1][5]
尽管科技进步被认为恶化了信息污染问题,但其并非该问题的唯一成因。任何分散注意力,使人不能关注必要的事实并运行任务或决策的,都可以视作是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可以视作是工业生产过程导致的「电子版」的环境污染。[2][6][7]一些学者表示,信息超载是全球性的危机,其尺度与环境破坏的威胁相当。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需要像环境资源管理那样,构建一套信息管理的范式。[5]
表现形式
信息超载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引起扰乱的,以及损害信息品质的。
引起扰乱的信息污染的典型例子有垃圾消息,特别是在办公场所中。[8]手机(铃声和浏览的内容)在很多场景下都是有干扰性的。干扰性信息污染并非都与现代科技有关。例如,报纸也可能引起信息污染,报纸读者可能只会阅读不到一半的文章,甚至完全不阅读。[9]冗余的信息、例如地图上非必要的标签,也可能分散人的注意力。[8]
另外,信息的品质降低也会导致其被污染。引起信息品质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准确或已过时,[7]但也可能是因为信息呈现的形式不合理。例如,当信息不明确或杂乱、啰嗦时,读者将难以理解内容。[10]
法律法规时常变更和修订。对这些法律的解释和其他参考数据可能会落后于变化多年,这也可能误导公众。
成因
影响
信息污染会在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解决方法
管理技巧和技术改进可以作为信息污染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Orman, Levent. .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1 (2): 64–71. JSTOR 40397792. doi:10.1080/07421222.1984.11517704.
- Kai-Yuan Cai; Chao-Yang Zhang. 4. 1996: 3124. ISBN 0-7803-3280-6. doi:10.1109/ICSMC.1996.561484.
- . 2003-10-13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英国英语).
- Ettinger, M.B. . Chemical Technology. 1971, 1 (6): 330–331.
- Bray, D.A. (2008). Information Pollution, Knowledge Overload, Limited Attention Spans, and Our Responsibilities as IS Professiona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ITMA) World Conference.
- Nayar, Madhavan K.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004, 15 (5–6): 743–751. S2CID 154491146. doi:10.1080/14783360410001680224.
- Capurro, R. (1990). 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 In: I. Wormell, ed. Information and Quality. London: Taylor Graham. pp. 122–139
- Nielsen, J. . ACM Queue. 2003, 1 (8): 75–76. S2CID 28242184. doi:10.1145/966712.966731.
- Mitchell, A. . Marketing Week. 1999, 22 (17): 28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EBSCOhost 1977624.
- Managing Information. 2008. In Focus: 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Pollution'. Managing Information, 14(10), pp. 10–12
- Gary Armstrong; Stewart Adam; Sara Denize; Philip Kotler. . Pearson Australia. 2014: 463 [2022-06-05]. ISBN 978-1-4860-025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Doomen, J. (PDF).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thics. 2009, 18 (2): 27–37. doi:10.3172/JIE.18.2.27.
- Arthur, Chris. .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993, 9: 51–60. doi:10.1080/01972243.1993.99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