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逊发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2006年1月21日),中国笛子演奏家,出生于上海,他在笛子艺术上的探索、创作及技巧的开发,使中国笛子的表现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曾被法国乐坛称作「中国魔笛」。著名作品有《秋湖月夜》、《汇流》、《瑯琊神韵》等。

生平简介

少时在小学附近的关帝庙常听见各种乐声,启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后而以两毛钱买了一支笛子,成为学习笛子的开始。1958年在上海「红孩子」艺术团演出,1959年被陆春龄收为弟子,1960年考进上海民族乐团。1962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中,独奏陆春龄的作品《欢乐歌》和《喜报》,开始受到重视。文革期间,曾在中国京剧团、中国艺术团中工作。

1970年代以后,出访亚、欧、非、美洲40多个国家演出。1984年与彭正元创作《秋湖月夜》,获得中国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1990年演奏朱践耳的作品《第四交响曲》「6.4.2-1」,在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大赛中获奖,为华人首次获得该奖项。1991年,着《中国竹笛》凡20多万言。1991年,首次赴台湾演出。2006年1月21日因肝癌逝世于上海,得年60岁。

音乐特点

俞逊发师承南派笛子陆春龄赵松庭北派笛子冯子存刘管乐,兼擅南、北派笛曲。其作品以融合两派为特点。

曾学习京剧昆曲豫剧越剧,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各地民歌,也学习西方理论和音乐。多次出国期间,亦演奏非中国风格的作品。

他擅长南派笛子的气息运用,以及气唇基本功,使其演奏音色饱满醇厚而富变化,更丰富其表现力。

创新技巧

俞逊发发明弹吐音唇击音等16种演奏技巧,并将之运用于其作品中:《汇流》中以指与气的配合模仿水滴声;在《瑯琊神韵》中以口哨的声音与笛声特殊的和声,表现出空灵的感觉;《秋湖月夜》中以气、唇的配合来模仿寺庙的钟声;《赤日》中以气流声来表现风声;在第4交响曲中籍由控制杂音造成特殊效果。

发明口笛

于1971年所创作的口笛,最短为2公分,可奏出一般的音高旋律,音色飘逸、清越,用于口笛作品《云雀》及《苗岭的早晨》,及《飞天》等。

创作曲目

(未注明即为笛子独奏)

  • 1972:改编《收割》及《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
  • 1980年:《汇流》(笛子协奏)、《远方的思念》(排箫独奏)《喜讯传来乐开怀》(笛子二重奏)
  • 1984年:《秋湖月夜》—与彭正元合作,获第三届中国全国器乐作品评选一等奖
  • 1986年:《赤日》、《雨中莲》(排箫独奏)
  • 1987年:《音韵
  • 1988年:《形影》、《那达木1988

其他:《牧羊人》笛子与爵士乐合奏、《珠廉寨》、《各旦几》、《五供养》、《竹迹》、《第二交响曲》(与朱践耳合作)、《天地太极》(即兴作品)、《小河淌水》(即兴作品)、《苗岭的早晨》(口笛独奏)、《牡丹亭》(笛子协奏)。

个人音乐专辑

  • 1984年:《妆台秋思》(2000年由台湾的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为CD,名为《寒江残雪》),199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首奖。[1]
  • 1990年:《牧歌》,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1990年:《汇流》,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中国魔笛1-3》,摇篮唱片。
  • 1993年:《Flute Summit》,Flute Summit四人小组(Chris Hinze、俞逊发、関一郎、Raghunath Seth)欧洲巡回演出现场专辑
  • 1997年:《秋湖月夜》,中国唱片公司发行。
  • 1999年:《玉笛飞声》 —俞逊发笛艺四十年回顾展演出实况(双CD、VCD),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 2002年:《牡丹亭》—俞逊发笛艺选粹 音乐会实况录音,琴园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 2005年:中国音乐名家音乐会《中国魔笛——俞逊发》(DVD),中国音像制品评价制作中心

其它专辑

  • 汤家班国乐团(汤良德汤良兴、俞逊发主奏),《江南丝竹》,台北:国纶企业。

著作

  • 《中国竹笛》,与胡锡敏合著,台北市:丹青出版社,1990

参考来源

  1. 纪维剑、张平、詹永明. . 《人民音乐》. 2008, (2): 59 [2021-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5).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