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语

侗语(),侗文()是侗台语系(或称侗台语族、壮侗语族)的语言之一,为中国侗族()所用。传统上侗语以汉字写成;后来有了仿汉字的侗字(字佄);在1958年推出一款基于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本——侗文,但因人手和印刷物缺乏,使用不算广泛。

侗语
Gaeml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区域贵州湖南广西
母语使用人数
150万
语系
文本方块侗字
拉丁侗字
语言代码
ISO 639-2
ISO 639-3两者之一:
doc  北侗语
kmc  南侗语
维基孵育场维基百科语言试验版:侗语试验版

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或称语言[1])。南部方言编码为kmc,有100万人使用;北部方言编码为doc,有50万人使用。每种方言又各分为四个土语。《侗文方案》(草案)规定:“以贵州省榕江话的语音为标准音”。榕江话是指榕江县车江乡侗族村寨所说的侗语语音,属于南部方言第一土语。更具体地,一般取章鲁村的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借词是侗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借词与中古汉语的音系有一定对应关系,现代的借词一般接近当地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主要是岑江片)的读音。

语音和拼写

侗语的音节可以分解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

声母

声母是音节开首的辅音,侗语有32个声母。其中七个 (f, z, c, zh, ch, sh, r) 从汉语借词而来。事实上,侗语中没有卷舌音。

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
pbtdʨjkgʈʂzh
ptʨʰqkʈʂʰch
mmnnȵnyŋngʂsh
wwssɕxhhɻr
billjyguff
pʰʲpilikʷʰkuʦz
miŋʷnguʦʰc

声母排列顺序:b, p, m, w; d, t, n, s, l; bi, pi, mi, li; gu, ku, ngu; j, q, ny, x, y; g, k, ng, h; f, z, c, zh, ch, sh, r。

韵母

侗语有 64 个韵母,当中 14 个从汉语借词而来的,不在下表列出。

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
aaəeeeeiioouu/uu
ajaiəjeiojoiujui
awaoeweeuiwiuowou
amamɐmaeməmememeemimimomomumum
ananɐnaenəneneneenininononunun
angɐŋaengəŋengeengingongung
apabɐpabəpebepebipibopobupub
atadɐtadətadeteditidotod
akagɐkagəkegekegikigokogukug

腭化声母bi, pi, mi, li后面的韵母u写作uu。

韵母 ab, ad, ag 遇到短入调(-l, -p, -c,见下表)时,元音音值为 [ɐ];遇到长入调(-s, -t, -x)时,元音音值为 [a]

韵母 eb, ed, eg 遇到短入调(-l, -p, -c,见下表)时,元音音值为 [ə];遇到长入调(-s, -t, -x)时,元音音值为 [e]

声调

侗语是带声调的语言。 按照传统音韵学的观点,侗语有15个声调,其中有九个舒声调,六个促声调。侗语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促声调出现在塞音韵尾的音节中,舒声调出现在开音节和鼻韵尾的音节中。由于促声调的调值和相应的舒声调相近,所以也可以认为侗语只有九个声调。在拉丁拼写中,声调以字母的形式放在后缀。侗文有九个声调符号。

调值5535舒212/促2132313315345333
侗文调号-l-p-c-s-t-x-v-k-h
舒声名称全阴平次阴平阳平全阴上次阴上阳上全阴去次阴去阳去
编号11'233'455'6
例子balpapbacbasqatmiaxbavpakbah
解释灰色姑母
促声名称全阴短入次阴短入阳短入全阴长入次阴长入阳长入
编号77'899'10
例子bedlsedpmedcbadspadsbagx
解释鸭子蚂蚁

不送气清塞音声母b、bi、d、j、g、gu只出现在全阴调和阳调的音节中,送气清塞音声母p、pi、t、q、k、ku只出现在次阴调的音节中。

侗文中的现代汉语借词按照侗文的一般规则拼写。

当地汉语方言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侗语借词调类阳去h阳平c阳上x全阴平l(不送气),次阴平p(送气)

意音文本书写系统

方言

关联语言

参考文献

  1. . [200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2. . [200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延伸阅读

  • 欧亨元: 侗汉词典 (Cic deenx Gaeml Gax);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ISBN 7-105-06287-8.
  • Long, Y., Zheng, G., & Geary, D. N. (1998). The Dong language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 publication 126. Dallas, TX: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SBN 155671051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