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语

侗语(),侗文()是侗台语系(或称侗台语族、壮侗语族)的语言之一,为中国侗族()所用。传统上侗语以汉字写成;后来有了仿汉字的侗字(字佄);在1958年推出一款基于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侗文,但因人手和印刷物缺乏,使用不算广泛。

侗语
Gaeml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区域贵州湖南广西
母语使用人数
150万
語系
文字方块侗字
拉丁侗字
語言代碼
ISO 639-2
ISO 639-3兩者之一:
doc  北侗语
kmc  南侗语
维基孵育场維基百科語言試驗版:侗语試驗版

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或称语言[1])。南部方言编码为kmc,有100万人使用;北部方言编码为doc,有50万人使用。每种方言又各分为四个土语。《侗文方案》(草案)规定:“以贵州省榕江话的语音为标准音”。榕江话是指榕江县车江乡侗族村寨所说的侗语语音,属于南部方言第一土语。更具体地,一般取章鲁村的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借词是侗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借词与中古汉语的音系有一定对应关系,现代的借词一般接近当地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主要是岑江片)的读音。

語音和拼寫

侗語的音節可以分解成聲母韻母聲調三個要素。

聲母

聲母是音節開首的輔音,侗語有32個聲母。其中七個 (f, z, c, zh, ch, sh, r) 從漢語借詞而來。事实上,侗语中没有卷舌音。

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
pbtdʨjkgʈʂzh
ptʨʰqkʈʂʰch
mmnnȵnyŋngʂsh
wwssɕxhhɻr
billjyguff
pʰʲpilikʷʰkuʦz
miŋʷnguʦʰc

声母排列顺序:b, p, m, w; d, t, n, s, l; bi, pi, mi, li; gu, ku, ngu; j, q, ny, x, y; g, k, ng, h; f, z, c, zh, ch, sh, r。

韻母

侗語有 64 個韻母,當中 14 個從漢語借詞而來的,不在下表列出。

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IPA侗文
aaəeeeeiioouu/uu
ajaiəjeiojoiujui
awaoeweeuiwiuowou
amamɐmaeməmememeemimimomomumum
ananɐnaenəneneneenininononunun
angɐŋaengəŋengeengingongung
apabɐpabəpebepebipibopobupub
atadɐtadətadeteditidotod
akagɐkagəkegekegikigokogukug

腭化声母bi, pi, mi, li后面的韵母u写作uu。

韻母 ab, ad, ag 遇到短入調(-l, -p, -c,見下表)時,元音音值為 [ɐ];遇到長入調(-s, -t, -x)時,元音音值為 [a]

韻母 eb, ed, eg 遇到短入調(-l, -p, -c,見下表)時,元音音值為 [ə];遇到長入調(-s, -t, -x)時,元音音值為 [e]

聲調

侗語是帶聲調的語言。 按照傳統音韻學的觀點,侗語有15個聲調,其中有九個舒聲調,六個促聲調。侗語是世界上聲調最多的語言。促聲調出現在塞音韻尾的音節中,舒聲調出現在開音節和鼻韻尾的音節中。由於促聲調的調值和相應的舒聲調相近,所以也可以認爲侗語只有九個聲調。在拉丁拼寫中,聲調以字母的形式放在字尾。侗文有九個聲調符號。

調值5535舒212/促2132313315345333
侗文調號-l-p-c-s-t-x-v-k-h
舒聲名稱全陰平次陰平陽平全陰上次陰上陽上全陰去次陰去陽去
編號11'233'455'6
例子balpapbacbasqatmiaxbavpakbah
解釋灰色姑母
促聲名稱全陰短入次陰短入陽短入全陰長入次陰長入陽長入
編號77'899'10
例子bedlsedpmedcbadspadsbagx
解釋鴨子螞蟻

不送气清塞音声母b、bi、d、j、g、gu只出现在全阴调和阳调的音节中,送气清塞音声母p、pi、t、q、k、ku只出现在次阴调的音节中。

侗文中的现代汉语借词按照侗文的一般规则拼写。

当地汉语方言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侗语借词调类陽去h陽平c陽上x全陰平l(不送气),次陰平p(送气)

意音文字书写系统

方言

关联语言

參考文獻

  1. . [200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2. . [200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延伸閱讀

  • 欧亨元: 侗汉词典 (Cic deenx Gaeml Gax);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ISBN 7-105-06287-8.
  • Long, Y., Zheng, G., & Geary, D. N. (1998). The Dong language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 publication 126. Dallas, TX: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ISBN 155671051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