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语

傣语,英文稱台語西南支英語:),是傣族一部分语言的合称,但不包括歸化入傣民族的山地民族所使用語言(如緬甸的Tai Loi語、中國的老品语等),属于壯傣語支,中國境內主要有四种:

  • 德宏傣语(傣那语),在中国境内各有54万人使用,德宏傣语和傣耶语非常接近。。
  • 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在境内有28万人使用。
  • 红金傣语,有14万人使用,散布在元江(红河)流域和金沙江附近,内部差异很大,分为五个土语:元新、永武、马关、元江、绿石。
  • 金平傣语(傣端语),在境内有1万余人使用。
傣语
地理分佈東南亞大陸MSEA
谱系学分类壯侗語系
  • 臨高-壯語群
    • 壯傣語支
      • 壯語南部方言核心區与傣语(A)
        • 台語(K)
          • 傣语
原始語言原始傣語
分支
無共識
Glottologsout2743[1]

傣语方言分布

傣語在英國殖民時期稱「撣語[2],中國古代王朝至民國時期稱「擺夷語[3],均屬他稱。

傣語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小傣(Tai Noi,古稱「小擺夷」)系統各個族群的語言,包括泰語老撾語,以及中國的西双版纳傣语。今天,「小傣」這一稱呼仍在瀾滄江湄公河畔各民族的記憶中,泰國東北部族群仍稱自己使用的類似老撾文的文字「小傣文」(akson Tai Noi)。大傣(古稱「大擺夷」)系統各族群在雲南的(瑞麗除外)逐漸漢化,在阿薩姆的逐漸迦摩缕波化,在緬甸的逐漸緬化,使其今天在全球範圍內均淪爲少數民族語言,在阿薩姆則直接瀕危。[4]

對外關係

傣語在壯傣語中的位置如下:

壯傣語
(張高峰
田野調查)
A(核心中支與傣語)
E
G
K(台語)
O
Q

傣語

R

沙壩岱依語

P(岱)

保安县高平省岱依語文麻(岱)壯語

L(儂)

德靖(佒、儂)壯語猛康县西支儂語文山市砚山縣硯廣壯語(上方儂、锦侬)

H

天等龙茗大新左江壯語

F

龍州與大新雷平左江壯語

B

寧明左江壯語

C

崇左市上思縣邕南壯語高欄語

D(廣義北支
I

钦州市邕南壯語

J
M

武鳴邕北壯語(標準壯語), 主流邕南壯語隆安县扶绥县邕南壯語

N

核心北支: 主流邕北壯語右江壯語壯語北部方言、布依語石語

內部分類系譜

傣語各方言類似度較高,相互接觸,形成方言連續體。由於区域特征明顯,抽取層次應用傳統比較語言學尋找shared innoüation並不容易,各學者對於西南部台語支內部分群的看法並不一致。

Chamberlain (1975)

Chamberlain (1975) 將西南部台語支語言分為四個分支。[5]

這個分類主要依據以下幾項音變模式。(註:關於侗台語聲調標式,請參見侗台語族#原始侗台語

  1. /p/ 與 /ph/的對位
  2. 原始聲調 *A 分化/合流模式
  3. 原始聲調 *BCD 分化/合流模式
  4. B-DL 聲調變化
原始西南部台語

越南安州縣傣芒越語(Tai Muong Vat),儘管在地理分布上被傣黯語包圍,是PH型的語言,如同寮語 (Theraphan 2003;Chamberlain 1984)。[6][7]

Edmondson & Solnit (1997)

Edmondson & Solnit (1997) 將西南部台語支劃分為的兩大支系。以此分類方式來看,德宏傣語和和坎底語是第一批自西南部台語支分化出來的語言。[8]

  1. 北支:北方大傣語(德宏傣语坎底語
  2. 南支:南方大傣語(“撣族本族“),小傣等所有其他西南部台語支語言

在台語支語言之中(包括勐卯傣語 Tai Mau),南北兩群之間有過渡區,散布在芒市(中國雲南)中緬邊境地區、南坎(緬甸)以及木姐(緬甸)比鄰雲南瑞麗市的地區。

Edward Robinson (1994)原始那-坎底語特徵(Features of Proto-Nüa-Khamti)也支持這樣的二分法。 由以下幾項特徵可將那-坎底語組自其他西南支語言區分出來。

  1. 唇化軟顎塞音變為軟顎塞音
  2. 平聲三分:平1-23-4
  3. 平聲23與去聲4合流
  4. 低元音 /ɛ/、/ɔ/ 分別與中元音 /e/、/o/ 合流。
  5. *ʔb>m

羅永現 (2001)

羅永現 (Luo 2001) 也注意到了德宏傣语的獨特性,但認為該語言應獨立為台語西北支,是為西南支的姐妹分支,以此肢解了傣語的整體性。[9] 羅永現主張,西北支有許多北支和中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並沒有在西南支語言出現。 他提出的壯傣語支系譜樹如下。

  • 壯傣語支()
    • 北支(壯語北部方言)
    • 中支(壯語南部方言)
    • 西南支(南方大傣語、小傣諸方言、金平傣語等)
    • 西北支(北方大傣語)

張高峰 (2009)

張高峰 (Pittayaporn 2009b) 修正了他先前構擬的原始傣語。[10]

張高峰 (Pittayaporn 2009:301) 以 *kr-→*ʰr- 這項音變作為台語西南支(該論文中標為group Q)的定義依據。[11]

張高峰 (Pittayaporn 2014) 認為傣族向南擴張應介於唐代晚期或宋代初期,主要依據為晚期中古漢語借詞。[12]

張高峰 (Pittayaporn 2018) [13]傣語裡區分出兩個次支,即東支與西支。東支所涵蓋的語言,即傣黯語傣端語傣丹語,彼此之間較為接近。而西支內部的語言分歧度較高。泰語寮語包含在西支的南部次支之中。

傣語
  • 東支:傣黯語傣端語傣丹語
  • 西支:大傣諸語言(德宏傣語、南方大傣語阿薩姆傣語等)、小傣諸語言(傣仂語泰北勐話及下述南部次支)等(共同創新:*kʰr->kʰ-)
    • 南部次支: 泰語寮語等。(共同創新:*ɓl->ɗ和*ʰr>h;全濁歸入次淸等)

張高峰等 (Pittayaporn, et al. 2018)[14] 則在素可泰王国阿瑜陀耶王国銘文中發現幾項原始傣語到現代各語言變體的幾項音變,並認為素可泰王国和阿瑜陀耶王国銘文中兩者所記載的是同一種語言。

  1. 舌背音合流
  2. 原始傣語 *aɯ 及 *aj 合流
  3. 原始傣語 *ɲ-, *j-与 *ʔj- 合流
  4. 響音失去清濁對立
  5. *ɓl->d-
  6. *kʰr->kʰ-
  7. *ʰr->h

語言

一般認為南部泰語(巴戴語)與其他西南部台語支語言分歧最大;相較於其他中-東部語語,南部泰語似乎保留早期聲調發展的規律反映。 此語支重建原始祖語即為原始西南部台語或原始泰語;有別於所有台語支語言的祖語原始台語。

以下分類系譜依據民族語

  • 南部泰語(巴戴語;泰國)
  • 清盛語 (10)
    • 傣黯語 (黑泰語;越南、泰國、寮國)
    • 北部泰語(蘭納泰語、泰沅語;泰國、寮國、緬甸)
    • 北部寮語(寮國琅勃拉邦)
    • 傣仂語(中國、越南、泰國、寮國、緬甸)
    • 潘語(泰國)
    • 泰宋語(泰國)
    • 泰語(中央/標準泰語、暹羅語;泰國)
    • 傣端语(白泰語、傣皓語;越南、中國)
    • 傣丹語(越南)
    • 傣搭語(Tay Tac,越南)
    • 岱壯語(越南)
  • 寮-普泰語 (4)
    • 寮語(寮國;老挝;除了琅勃拉邦方言被归类为清盛的语言。)
    • 僥語(柬埔寨、泰國)
    • 普泰語(Phu Thai,泰國)
    • 依善語(東北泰語;泰國、寮國)
    • Kaloeng(泰國、寮國)
  • 西北部台語(撣語支)(9)

根據民族語的分類,其他西南部语言尚有傣雅語(中國)、Pu Ko(寮國)、Pa Di(中國)、Tai Thanh(越南)、傣隆語(寮國)、红金傣语(中國)、Yong(泰國)。這些語言在上述劃分中的地位不明。民族語將 Kuan(寮國)、Tai Do(越南)、Tai Pao(寮國)、Thay Khang(寮國)等直接附於台語支之下而未進一步劃分,就地理分布而言,這些可能亦為西南部台語支的一員。[15]

民族語的分類中也包含了越南的沙爬語。張高峰並未將該語言列入西南部台語支中,但在分類上仍是與西南部台語支親屬關係最相近的。張高峰的分類中還包含了泰幼語(Yoy),而民族語將該語言列在北部台語支之下[15]

文字

各種傣語文字中「溫良的騎象人」的寫法。

紅金傣語等少數語言外,大多數傣語都由信仰上座部佛敎的族群使用,並應用婆羅米系文字南支(南印度傳承),與壯語方塊壯字形成對比。

腳註

  1.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例如,英國人將中國的傣族及其語言稱作「Chinese Shan」,將泰國的稱作「Siamese Shan」等。今天「撣語」一稱在緬甸之外常常專值傣耶語,僅在緬甸作全體傣語理解。
  3. Ferlus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認爲「夷」(Ferlus氏構擬上古音*lɨ)源自傣族祖語的祖語中的自稱*k-ri:。但是,近代漢語中「擺夷」已成爲具歧視意味的他稱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棄用。
  4. ai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ks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nr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h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Chamberlain, James R. 1975. "A new look at the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ai dialec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J. G. Harris and J. R. Chamberlain, eds, Studies in Tai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William J. Gedney, pp. 49-60. Bangkok: Central Institute of English Language, Office of State Universities.
  6. Chamberlain, James R. 1984. "The Tai dialects of Khammouan province: their diversity and origins". Science of language, 4:62-95.
  7. Theraphan L-Thongkum. 2003. "The Tai Muong Vat do not Speak the Black Tai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Manusy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pecial Issue 6, 74-86.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
  8. Edmondson, Jerold A., Solnit, David B., authors. 1997. "Comparative Shan." In Comparative Kadai: The Tai branch, Jerold A. Edmondson and David B. Solnit (eds.). pages 337-359.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Publications in Linguistics 124. Dallas: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9. Luo Yongxian. 2001. The Hypothesis of a New Branch for the Tai Langu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10.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09b). Proto-Southwestern-Tai Revised: A New Reconstr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ournal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2, 121-144.
  11.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09. The Phonology of Proto-Tai.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Cornell University.
  12.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14. "Layer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Proto-Southwestern Tai as Evidence for the Dating of the Spread of Southwestern Ta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Research Findings in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Pranee Kullavanijaya. Manusya, Special Issue 20.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
  13.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18). Subgroup structure of Southwestern Tai based on early phonological innov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held May 17-19, 2018 in Kaohsiung, Taiwan.
  14. Pittayawat Pittayaporn, Sireemas Maspong, Shinnakrit Tangsiriwattanakul, and Yanyong Sikkharit (2018).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khothai and Ayutthay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held May 17-19, 2018 in Kaohsiung, Taiwan.
  15. Lewis, M. Paul, 16, SIL International, 2009 [2020-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 Wanna, Tienmee, (PDF), 1992 [2021-08-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Chmaberlain, James, (PDF), 1975 [2021-08-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1-26)
  • Pranee, Kullavanijaya; Theraphan, L-Thingkum, (PDF), 1998 [2021-08-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Luo, Yongxian, (PDF), 2001 [2021-08-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