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
中國因素是常見於臺灣媒體及網絡論述中的國際政治名詞。起源於外國因素一詞,在臺灣語境中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當地的內政干涉,利用政治與經濟力量,影響該地區的外交與內政,因而造成對自由,人權與民主的普世價值遭到破壞。在臺灣,中國因素被認為已經影響不少其他周邊區域國家。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中国奉行强调斗争精神的“战狼外交”,外交政策转为强硬路线[1][2],进一步加深外界对中国因素的疑虑[3][4]。
該“因素”應是21世紀後,因應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而產生。中國大陸當局通常認為這是一種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反華的論述。該詞彙在中國大陸語境中呈現中性色彩,並無特別的指向或能引起特別聯想。但是臺灣語境下,可看作是中國威脅論的一個當地再現,呈現較多負面意義。
概論
在中國大陸對於外國的關係之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會見與中國存在着領土糾紛的印度政府代表團時,第一次正式向國際社會提出的。具體內容為:
-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 互不侵犯
- 互不干涉內政
- 平等互利
- 和平共處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大幅增強。許多人認為由於國家實力的增長,中國對周邊國家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例如香港在1997年主權回歸後,中國政府的影響力日漸增長,因此所謂負面意義的“中國因素”在許多香港媒體與民眾中頗有市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執政以後,中國開始干涉外國的政治,甚至影響西方國家的選舉。
各地區反應
参考文献
- 小山. . 法國廣播電台. 2020-04-13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 马卓言、伍岳. . 新华网. 2020-12-10.
- 金哲. . 美國之音. 2021-03-24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简体)).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最近放话说,当今世界大势是“东升西降”。习还声言美国是他治下的中国的头号敌人。
- 金哲. . VOA. 2023-08-15 [2023-09-28].
- 林修卉. . NOWnews. 2012-12-10 [201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3) (中文(臺灣)).
- Cooper, Sam. . Global News.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 . BBC News.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5).
- . DW.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 . Taipei Times. The Guardian.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 . France 24.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9).
- [澳洲就中國懷疑企圖安插間諜成為國會議員的秘密計劃作出調查]. BBC新聞. 2019-11-25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英语).
- [澳洲安全情報組織就中國懷疑企圖安插間諜成為國會議員的報道作出調查].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新聞. 2019-11-26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英语).
- Giovanni Torre. [正當史葛·摩利臣堅持澳洲對國家面對的威脅不持有天真態度時,澳洲當局就中國安插間諜成為國會議員的秘密計畫作出調查]. 每日電訊報. 2019-11-25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英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