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盒」小學
「火柴盒」小學,是香港最早期標準型獨立校舍的統稱,除其中一座以外均附設於公共屋邨或居屋屋苑,於1965年至1980年間落成,並逐步取代了天台小學在香港教育史上的角色。與此同時,「火柴盒」小學亦奠定了香港學校建築的基礎,1974年更引入24個課室及特別室的開放式走廊標準設計校舍,以符合政府規定的採光及通風標準。


歷史
出現
.jpg.webp)

由於天台小學設備簡陋,無法服務日漸增長的人口,加上受制於徙置大廈的設計而無法擴充。因此,徙置事務處於1960年代中興建第四型徙置大廈時,同時設計了一款附建於上述大廈的「平民子弟學校」(正式名稱為「附屬校舍」[1],但此名稱不適用於獨立式設計的類似校舍)。由於校舍外型與火柴盒相似,因此又通稱為「火柴盒」小學[2]。按照政府的說法,與慈雲山邨15-16座(後劃入慈樂邨)相連的兩座同類校舍(五邑鄧樹椿學校及聖文德小學),是全港首批「火柴盒」小學,於1965年8月竣工[3]。但是,全港第一座同類校舍,是與東頭邨第22座相連的溥仁學校,較上述兩座校舍早4個月竣工[4][5]。
演進
隨著房屋設計的演進,「火柴盒」小學的設計亦經歷了三次重大改變。
完全獨立於徙置大廈
.jpg.webp)

獨立的「火柴盒」小學伴隨第五型徙置大廈,以及新型政府廉租屋的面世而出現。由於該等校舍不再與住宅大廈相連,因此師生不用與居民共用相連的梯間,方便管理。首批獨立的「火柴盒」小學分別位於秀茂坪邨[6],於1967年竣工。隨著1968年最後一幢附建於第四型徙廈的同類學校-救世軍光慈學校建成,往後建成的「火柴盒」小學均為完全獨立的校舍。
過渡型設計

於1971-74年落成的小部分「火柴盒」小學,雖然設計大致與早期的同類校舍相同,但天台在興建時已加設鋼簷篷,成為有蓋操場[7],亦有極少數直接興建6樓禮堂,可視為早期及後期「火柴盒」小學間的過渡設計。首幢過渡型校舍為葵興邨的中華傳道會許大同學校,1971年落成;最後一座為藍田(三)邨的香港八和會館小學,於1974年竣工。
加設6樓

_part_1_in_November_2023.jpg.webp)

隨著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面世,以及香港其中三大建屋機構/部門(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徙置事務處及市政總署轄下之屋宇建設科)於1973年合併為房委會,當局隨即修改編訂「火柴盒」小學的圖則(主要是加設6樓禮堂,並將窗戶設計由2個為一組,改為每個窗戶均為獨立式設計),以容納更多學生及提升設施標準。首批三座建成時已設6樓的同類型校舍位於梨木樹邨第二期,於1973年中已經動工,至1975年落成[8][9]。
被新型校舍取代
隨著學校設施標準不斷提高,政府在1979年[10]開始興建一款新型小學校舍(名為「標準小學校舍」),而其設計及間隔遠較「火柴盒」小學為佳,設有24個課室及3個特別室,並採用開放式走廊設計。因此,「火柴盒」小學設計亦正式被淘汰。最後一座興建的同類校舍,是位於荃灣石圍角邨的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1980年9月才落成。
大規模拆卸


由於有不少的舊式公屋大廈,在1985年尾被揭發偷工減料(尤其以第四及六型徙廈最為嚴重),因此需要逐步拆卸[11],而相連或鄰近的「火柴盒」小學亦不能倖免。因此,自1987年政府推出「擴展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以來,有不少位於徙置區或政府廉租屋邨的同類校舍,於1989至2010年間被陸續拆卸重建。
此外,在部份1970年代中尾興建的公屋屋邨,由於原先佔用同類型校舍的學校遭到「殺校」,但騰空校舍無人問津[12],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該等校舍自2010年代起,亦開始拆卸重建為公營房屋[13],當中青俊苑為首例。
校舍建設標準
所有「火柴盒」小學,均設有24間課室,平均分布於2-5樓的走廊兩側[4],而1樓主要用作圖書館、校長室及教員室之用,另地下全層為有蓋操場。
早期附建於徙置大廈的同類型校舍,其後梯梯間均與住宅大廈的走廊中部或尾端相連(而連接方式可以是呈0度或90度;當中位於元朗邨的元朗商會第二學校較為特別,同時連接了兩座徙廈),方便居住於相連大廈的學童上下課。1968年後,所有同類校舍均獨立於徙置大廈。值得一提的是,位於秀茂坪下邨的中華基督教會基秀小學,在清拆前是全港唯一一座與第三型徙置大廈相連的同類校舍,而其他早期「火柴盒」小學均與第四或五型徙置大廈連接。
而在1975年及以後落成的同類校舍,均增設了6樓禮堂,其樓面面積亦劃一為約2,460平方米[18](未經擴建)。
採用同類校舍的學校及所屬屋邨/屋苑
參考資料
- 公務員事務局-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校舍
- .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 今後新闢之港九各地徙置區 將附平民學校 慈雲山新區已設有此類學校 今後繼續興建之八處徙置大厦 均有同一設備.《華僑日報》,1965年8月18日.
- 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有限公司.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17: 25.
- . 公教報第3730期. 2015-08-14 [201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 該等校舍分別為保良局總理聯誼會丁未小學、宣基學校、港九各區街坊會第一小學及香港在職師範同學會小學的舊校舍
- . 華僑日報. 1973-05-05 [202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 梨木樹邨設計新穎 末期工程於七五年完成.《華僑日報》,1973年4月27日.
- 1973年10月梨木樹邨北部航空照片
- 《香港憲報》1979年第47期第3043號公告:招標承投新界元朗水邊圍一座小學的打樁工程
- 黃華輝,《公屋醜聞──一名記者的追查實錄》,香港:進一步多媒體,1999年7月,ISBN 962-8326-22-8
- (PDF).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9).
- . 經濟日報. 2017-05-18.
- . 東方日報. 2016-02-26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 . 文匯報. 2016-02-16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規劃署. 2022-12 [2023-12-17].
- 林穎嫺. . 香港01. 2023-12-11.
- .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