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Corner
,,与千年杀相同系一种流行于东亚国家男性青少年间,以男性生殖器官撞击或磨蹭柱状物的游戏。推测此游戏最早可能出现于1980年代中期,始于学生同侪间的打闹嬉戏,为多个世代青少年男性难忘之集体经验。
「阿鲁巴」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 「阿鲁巴」示意图 | |
中国大陆 | |
台湾 | |
香港 | |
澳门 | |
马来西亚 |
针对男性的暴力行为 系列条目 |
---|
课题 |
语言暴力(词汇) |
谋杀 |
|
性侵与强奸 |
相关主题 |
|
名称由来
在此种游戏在不同地区几种不同的名称中,港澳所使用、源自生日歌曲《祝你生日快乐》的「」较无争议。但是关于台湾所使用的称呼「阿鲁巴」,起源则有点曲折。
在早期,台湾的年轻学子间就曾见过零星的类似游戏出现,但当时此游戏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类的俗称,或是根据游戏时使用的对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树、上柱、上饮水机或乃至于上某人之类的称呼。
台北市的师大附中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均用台湾语群呼:「予伊死!」(让他死),这个游戏也常被称为「予伊死」,简称「予死」。但是「死」与「四」音近,在文本上「予死」则多写为「予四」。因为该群学生中有一位刚得知阿拉伯语的「四」读作「阿鲁巴」(,),遂以阿鲁巴呼之,顿时一呼百应,乃成该群学生后来游戏时的代号。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阿鲁巴的「阿」意即被阿者发出的叫声,「鲁」则是台湾话磨擦、磨蹭之意,「巴」则是男性生殖器的台语谐音。
1987年以后此种用法其后逐渐传开,流行于建中、成功等六省中,逐渐传播全台,乃成阿鲁巴一词的主要意涵。台湾人对这个语词非常熟悉,其知名度甚至超越实际存在的加勒比地区岛屿阿鲁巴。[1]
手段
- 众人把被阿者擡起,强制打开双腿,并移至柱状物如电线杆、路灯、号志、旗竿、栏杆、单杠、树干等撞击和磨擦其下体。在香港,这些行为通常称为「con人」、「俾(被)人con」;[2]在台湾称为「阿」(阿鲁巴)与「被阿」;[1]:6在大陆则有「磨柱」、「锯人」、「坐飞机」等称呼[1]:35,甚至还有「抗锯从严」的说法。受台湾文化影响,“阿鲁巴”一词亦在中国大陆风靡,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部份地区(如福建、广东、上海等地)对此类活动的称呼之一。
- 将二人同时擡举,彼此下体互相撞击。在台湾称为「互阿」,在香港称为「X-con」[1]:48、50,在大陆则称为「十字交叉」。
- 将人擡起在灌木丛上磨擦拖行。在香港称为「剪草」,在台湾则称为「草上飞」[3][1]:46—47。
- 将人擡至升降机门,再按关门键,升降机门撞到下体会弹回,通常会来回几次,香港称为「自动con」[1]:51,又称为「Lift con」(香港:䢂con)。
- 将人擡上大学讲堂的座椅上,使下体与椅背磨擦拖行,香港称为「火车con」。[1]:50
- 将人倒转往上擡向门梁推,使下体与门梁相撞。台湾称为「朝天阙」[1]:47,香港称为「升con」。
- 将下体撞向忽明忽暗的路灯,直到路灯暗掉为止,如生日仪式中吹熄蜡烛的过程一样,香港称为「吹蜡烛」。[1]:50
- 将自行车倒立并转动后轮,作为撞击的目标的,称为「无敌风火轮」。[1]:49
- 将人当作撞击的目标物,称为「人柱」。[1]:48
- 当某男生和某女生传绯闻时,也有将男的擡起来后使其下体碰撞该女生的下体。[1]
衍生事件
1990年代的香港学界非常流行阿鲁巴文化,特别是作为迎新营的重要活动,这多属嬉闹性质,点到即止。有传指,香港大学于九十年代「con人」时高喊「con you」,实与「Kong U」(港大,意指香港大学)之谐音,故此文化在香港大学曾盛极一时。有小部分人把这种游戏用到两个同学身上,类似仿真作爱。有学生因为抵挡不住朋辈的压力而屈就,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因此,这种活动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评,据说会影响性功能。亦曾有人在报章撰文来批判这种文化。据调查显示,一成被访者曾因玩阿鲁巴而受伤。[4]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泌尿科专科医生陈龙威指出撞击过度,会引致性器官受伤:「当男士阴茎处于勃起状态时,会充血和变硬,大力撞击可令阴茎皮下白膜撕裂,疤痕形成时组织会收缩,以致阴茎弯曲,影响日后的性生活。」[2]
由于这个游戏危险又含性暗示,2005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曾发文给各级学校,要求禁止学生玩阿鲁巴,而国防部则更早一步于2004年初就已下令禁止国军玩阿鲁巴。至于香港,许多大专院校校园内依然有此文化。2007年12月4日,《中国时报》、《联合报》、《TVBS》等媒体报导于台湾发生玩阿鲁巴造成被害同学受伤而遭控妨害性自主之案例。[5][6][7]
2010年5月,据传是锯人活动起源地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曾下令禁止此活动。[8]
2012年1月,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国大陆公映版出现了阿鲁巴场景,而在当地报章杂志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下,阿鲁巴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扩散势头更为加剧。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 郭怡伶. . 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 2005.
- 黄锦佳. . 文汇报. 2004-11-20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 王富美. . 自由时报. 2006-09-28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0).
- . 东方日报. 2009-02-08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 游振升、张明慧、许俊杰. . 联合报.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 刘松霖. . TVBS新闻网.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性别人权协会. 2007年12月4日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 . 北京青年报. 2010-05-26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