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磁盘机

FC磁盘机(日语:,多简称为FDSFCD日本电子游戏商任天堂于1986年2月推出的家用游戏机硬件,为任天堂于1983年发售的8比特家用游戏机FC游戏机(俗称红白机)的外置配件之一[1]

FC磁盘机
上方:FC磁盘机本体
下方:FC磁盘机与红白机并用示意图
其他名称任天堂磁盘机
研发商任天堂
制造商任天堂
类型家用游戏机配件
产品世代第三世代
发布日期
  • 日本:1986年2月21日[1]
生命周期1986年-2007年
单价日本:JP¥ 15,000[1]
停产日期1990年(主机硬件)
2003年9月(游戏软件)
2007年10月(技术支持)[1]
销售台数444万部[1]
媒体QD软碟(客制化版本)
电源AC 100V及6颗C电池
中央处理器理光2C33
内存48KB
连接接口RAM转接器(与红白机连接)
最畅销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2》(265万份)[2]

FC磁盘机以软碟为保存媒介[1][3]。软碟的保存空间较当时大多数家用游戏机所使用的卡带大上许多,使FC磁盘机游戏之画面表现及音效多较同期之红白机游戏丰富[4][5]

FC磁盘机仅供日版主机使用,并未在北美地区推出。任天堂还曾授权夏普生产将红白机及FC磁盘机集成的二合一主机Twin Famicom,同样为日本专属主机。2003年9月,任天堂终止软碟改写服务[6]。2007年10月,FC磁盘机本体维修服务亦告终止,声明主机生命周期正式终结。FC磁盘机在其生命周期中销量仅达444万部[1],以商业角度来看是失败的。

历史

开发背景

1980年代初期,市面上大多数的家用游戏机皆采用卡带作为游戏媒体。卡带虽有着读取速度快的优势,但其保存空间不大,且其成本之高更令游戏厂商难以赚取利润。1984年,由于盗版软件猖獗,在日本唱片协会日本光盘影音租赁贸易商业协会的抗议下,日本政府修正《著作权法》,禁止租赁包括电子游戏在内的各种软件[7][8]。随着选择的减少,消费者只能尽量寻求成本更低的游戏方案。

FC磁盘机采用的游戏媒介软碟

任天堂身为当时的家用游戏机龙头,尤为卡带的高成本所苦,于是决定找寻替代方案;在参考其它电子游戏厂商的作法(如Hudson SoftBEE CARD)之后,最终选择了软碟。任天堂认为,软碟不仅拥有高保存空间、制造成本低于卡带,且可重复读写以压低长期成本及游戏售价,潜力十足;于是以三美电机3英寸(76软碟QD软碟为游戏媒体基础,开始研发以软碟为游戏媒体的游戏机,即后来的FC磁盘机[9][10][11]

发售

由卡带的时代迈向软碟的时代,游戏的世界改变了⋯⋯

——任天堂FC磁盘机电视广告[12],1986年。

1986年2月21日,FC磁盘机于日本发售,售价15000日圆,首发游戏包括《棒球》、《高尔夫球》、《麻将》、《足球》、《网球》、《超级玛利欧兄弟》的软碟移植版及专为充分运用软碟媒介设计的全新游戏《萨尔达传说[1][13][14]

任天堂于日本各地的电子游戏零售商设置了专用软碟读写机,只需一次500日圆的读写费即可更换新游戏,相较当时一般卡带动辄2600日圆以上的售价便宜许多[9][14][15]。部分据点的软碟读写机还具备传输功能,玩家可以将支持此功能的软碟(如《FC大奖赛系列》)带至零售商处,通过读写机的传真机能将玩家的分数整理后发送给任天堂,借此与全日本的玩家竞争,还有机会得到奖项[9][16]

衰颓

虽然FC磁盘机发售时销量可观,仅1986年一年就售出200万部,然其标榜的诸多优势在推出后仅数年后便消耗殆尽。1986年中,容量超越软碟的卡带研发成功,并于该年7月发售的游戏《大盗五佑卫门》中首次应用[17];在内置电池备份技术出现后,即时存盘机能也不再专属于软碟[13];同时,卡带的制造成本也逐渐下降。

1990年,家用游戏机迈入16比特时代;FC磁盘机面对超级任天堂Mega Drive等画面表现更丰富、游戏阵容更坚强的次世代游戏机无力竞争,遂渐淡出市场并宣布主机停产。1992年12月,最后一款官方授权游戏《DISK城》发售;1993年,零售商通路软碟改写服务中止;2003年9月,任天堂官方软碟改写服务中止[6];2007年10月,FC磁盘机本体维修服务亦告终止,声明主机生命周期正式终结。FC磁盘机在其生命周期中销量仅达444万部,以商业角度来看是失败的[1][10]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FC磁盘机

参考数据

  1. . 任天堂.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日语).
  2. . VGChartz.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5) (英语).
  3. . Famicom Disk System. 1986-02-21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英语).
  4. . www.nintendo.co.jp.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5. JoshKall Plays, , 2014-08-24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1) (英语)
  6. . 任天堂.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日语).
  7. Eisenbeis, Richard. . Kotaku. 2012-06-01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英语).
  8. CDV-JAPAN. . www.cdvnet.jp.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日语).
  9. McFerran, Damien. . NintendoLife. 2010-11-20 [201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英语).
  10.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1).
  11. . 巴哈姆特电玩信息站.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1).
  12. GCF Mikan, , 2014-10-16 [201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日语)
  13. Vestal, Andrew; Cliff O'Neill; Brad Shoemaker. . GameSpot. 2000-11-14 [201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1) (英语).
  14. . 任天堂.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日语).
  15. Eisenbeis, Richard. . Kotaku. 2014-03-14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3) (英语).
  16. . Famicom World. [201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英语).
  17. . Fami通. [201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日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