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
EMI集团(英语:,简称EMI),原名「电子与音乐工业公司」(英语:)(香港曾译作「电气音乐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国的的音乐制作及唱片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其唱片部门及版权部门已于2012年分别被环球唱片及索尼/联合电视音乐出版领导的财团收购。
EMI Group Limited | |
---|---|
![]() | |
公司类型 | 私人公司 |
公司结局 | 被分拆收购: EMI音乐出版售予:
帕洛风、Chrysalis Records、EMI古典、维珍古典及EMI比利时、捷克、丹麦、法国、德国、挪威、葡萄牙、西班牙、斯洛伐克、瑞典分公司售予: Mute Records和Virgin Music Publishing售予: 其余唱片业务售予: |
后继机构 | Parlophone Records Ltd. ![]() |
成立 | 1931年3月31日[1] |
结束 | 2012年9月28日 |
代表人物 | 艾瑞克·尼可利 (Eric Nicoli,首席执行官) 马丁·史都华 (Martin Stewart,财务长) |
总部 | ![]() |
产业 | 音乐 |
产品 | 唱片,演唱会 |
营业额 | £14.6亿 (2006) |
£7亿5700万亏损 (2007~2008) | |
所有权者 | 维旺迪 ![]() |
员工人数 | 5,500 |
母公司 | 环球音乐集团、Sony (United Kingdom) ![]() |
主要子公司 | EMI音乐版权 EMI基督教音乐 EMI电影 EMI Televisa Music EMI音乐日本 |
网站 | EMI Group website |
历史
EMI于1931年3月成立,后来参与广播,特别是提供了第一个电视发射机给BBC,在1961~1970年,EMI与披头士乐队合作出版了一些唱片。EMI在2006~2007两年间亏损了2亿6千万英镑,而在英国市占率由16%大跌到9%。2007年8月,EMI被Terra Firma资金伙伴有限公司以32亿英镑买下。在此次大动作后,数个重要旗下台柱歌手出走,如电台司令、保罗麦卡尼等。而滚石乐团也在2008年7月与环球唱片另签了新约。
2007年,Terra Firma资金伙伴有限公司的CEOGuy Hands宣布EMI将大幅裁撤约1500~2000名员工,约为EMI总员工数5500人的三分之一。此措施可望减少每年约2亿英镑的人事支出。
集团其他业务
- EMI音乐版权
- EMI基督教音乐
- EMI电影
- EMI Televisa Music
其他海外地区业务
欧洲
- EMI奥地利
- EMI比利时
- EMI捷克
- EMI丹麦
- EMI法国
- EMI德国
- EMI希腊
- EMI意大利
- EMI荷兰
太平洋
- EMI新西兰
北美洲
- EMI加拿大
南美洲
- EMI阿根廷
- EMI巴西
- EMI墨西哥
澳洲
- EMI澳大利亚
旗下艺人
西洋
- 梅 伊斯特 (May East)
华语
2008年3月,市场传出EMI将结束亚洲地区业务,最终在同年中将台湾百代音乐、步升大风等大中华地区业务售予香港金牌娱乐并合并为金牌大风(该公司其后再在2010年初被商人庞维仁旗下之“太平洋资本投资”收购),而其他EMI音像产品之代理发行权仍交由金牌大风公司负责。2011年美国环球音乐并购EMI后,EMI音像产品及版权正式交由各地区环球音乐管理。2014年6月,环球音乐以旗下音乐子品牌之名,重新将EMI品牌引进华语乐坛,由张惠妹担任大中华区品牌总监,唯过往台湾百代音乐旗下歌手的歌曲和专辑版权乃归华纳音乐所有。2021年8月16日,环球唱片中国启动多厂牌运营战略,EMI中国为旗下厂牌之一。
旗下艺人参见:百代唱片 (台湾)#旗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