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飓风希梅纳

飓风希梅纳英語:)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第十场获命名的风暴和第二场飓风,于8月28日在远离陆地的太平洋成为热带低气压,然后向西移动并快速增强,次日就达到飓风标准。风暴继续向西进入中太平洋,强度也持续提升,达到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二级飓风标准,此后气旋就因风切变增多开始减弱。希梅纳从夏威夷群岛南部上空掠过,于9月3日降级成热带低气压。风暴继续弱化,最终在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后于9月5日逐渐消散,是有纪录以来少有的几场穿越西经140度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之一。

飓风希梅纳
二級颶風(美國
2003年8月30日,正处最高强度的飓风希梅纳
形成2003年8月28日
消散2003年9月5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05英里/小時(16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70毫巴百帕);28.64英寸汞柱
死亡
影響地區夏威夷州
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
2003年太平洋台风季
的一部分

希梅纳是2000年的飓风丹尼尔过后首场威胁夏威夷州太平洋飓风[1]。不过,气旋最终大幅减弱后从夏威夷群岛南部经过,由此构成的影响很小,也没有报导表明风暴曾导致人员伤亡。

气象历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风暴类型
■ 副热带气旋
▲ 温带气旋/后热带气旋/热带扰动/季风低压

2003年8月26日,东太平洋有扰动天气区形成并向西面飘移。这片扰动天气接下来开始组织,于8月28日成为第十号热带低气压[2]。气旋继续西进,进入水温超过28°C的海域并快速增强[3]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很快就将之升级成热带风暴,并以“希梅纳”()命名[2]

风暴继续在向西前进的同时增强,8月29日的卫星图像显示希梅纳内部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风速也提升到每小时97公里[4],气旋接下来在当晚升级成飓风[5]协调世界时下午15点,可视卫星图像显示,正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的风暴风眼内已有云层填充,中心以南还在逐渐发展出带状特征[6]。气旋逼近中太平洋盆地,于8月30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65公里,最低气压970毫巴百帕,28.64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2]。早上6点,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针对希梅纳的最后一份公告,因为飓风已穿越西经140度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预警范围[7]

9月1日飓风希梅纳的卫星图像

8月31日,气旋因遇到强烈的南向风切变而快速减弱,到9月1日强度已回落至热带风暴标准[1]。风暴接下来转向西南偏西,中心于下午15点从夏威夷州以南约165公里海域经过。由于风切变增多,希梅纳继续减弱,于9月3日降级成热带低气压[2]。9月5日早上6点,气旋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1],成为1999年飓风多拉过后首场经过太平洋全部三大盆地的风暴[8]。但在强烈风切变的影响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监控低气压的时间很短,下层环流从中心暴露出来,到17点27分已近乎完全消散。下午18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布针对希梅纳的最后一份公告,宣布气旋在威克岛东南方向约1151公里洋面完全消散[9]

防灾措施和影响

希梅纳从夏威夷岛南侧经过的雷达图像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的气象学家于8月31日凌晨0点向夏威夷岛发布飓风观察预警,并于次日凌晨3点发布热带风暴警告[1]和山洪预警[10]。面对预警和警告,当地居民把窗户封死并囤积应急物资[11]。随着风暴逼近,多个海滩被迫关闭,官员还把多种户外活动取消,以防万一[12]美国红十字会开设多个避难所并提供紧急服务[13]。为了应对风暴来袭,美国红十字会共计耗费5000美元(2003年美元)[14]

逐渐减弱的热带风暴希梅纳从夏威夷州南侧经过,在多个岛上产生狂风暴雨。南角()和卡胡拉威岛出现时速85至93公里的强烈阵风。[1]檀香山某气象站测得每小时58公里风速,考艾岛一间气象站所测风速为每小时35公里[8]。受风暴影响,夏威夷岛普遍出现152至254毫米降水[1]。格伦伍德()的降雨量有214毫米,这些降水有助于缓解夏威夷岛各地的旱情[15]。夏威夷群岛沿海所测浪高范围在三至五米之间[1]

希梅纳产生的强风刮倒许多树木,还令供电线缆受损,导致1300居民家中停电[15]。风暴引发的暴雨还在夏威夷岛东侧引发轻度洪灾[16]。气旋激起的大浪和强烈的离岸流对近海泳客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有350人获海岸警卫队、州警、地方警察、消防员及当地居民救援[17]。不过,整场风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其名称也没有在2004年春被世界气象组织退役,之后又在2009年继续使用[18]

参见

  • 2014年飓风吉纳维芙

参考资料

  1. Andy Nash; Tim Craig; Robert Farell; Hans Rosendal. (报告).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Richard J. Pasch. (PDF)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02).
  3. James Franklin.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4. Beven; Knabb.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5. Alvia; Roberts.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6. Alvia; Roberts.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7. Beven; Knabb.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8. Andy Nash. (报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9. Gary Padgett. (报告).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10. . The Columbian. Associated Press.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1. KPUA. . New West Broadcasting Corp. 2003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2. Associated Press. . USA Today. 2003-09-01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13. KUPA. . New West Broadcasting Corp.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4. Leila Fujimori. . Honolulu Star-Bulletin.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15. Rod Thompson. . Honolulu Star-Bulletin. 2003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6. National Data Climatic Center. (报告). NOAA. 2003 [200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17. National Data Climatic Center. (报告). NOAA. 2003 [200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18. John L. Beven. (PDF) (报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0-01-29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
TD TS C1 C2 C3 C4 C5



* 中太平洋颶風
# 大西洋颶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