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编制序列
1940年八路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40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国抗一的战斗序列,又称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但对内仍称八路军。
八路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0年,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120师兼西北军区、129师、冀鲁豫军区兼第2纵队、晋察冀军区兼第3纵队、第4纵队、第5纵队、陕甘宁留守兵团、抗日军政大学等。总兵力为400,000人[1]。
背景
自1938年秋,侵华日军开始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触求和;而国共军队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迫于压力下,1939年,罗荣桓与陈光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重组山东纵队并在山东建立牢固的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卓有成效的扩军以及扩编。120师与129师则继续在山西、河北一带进行扩编;其中,晋系军阀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围攻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事后五万余山西新军编入八路军120师、129师编制。1940年3月,日军扶植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抗日局势日趋恶化下,1940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发动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与日军展开大规模正面作战。
该战役虽然获得大量武器装备、以及提升全国民众抗日气氛。但亦造成八路军大量伤亡,以及日军、国军对八路军实力的正视。此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向八路军进行物质补充,以及侵华日军长达数年的扫荡与“三光政策”。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的第4纵队、第5纵队亦补充事变中被国军围剿的新四军兵力。八路军自1941、42年开始遭受物质困乏以及兵源减少的威胁。
第115师
1938年12月,第115师师部率领第343旅离开开赴山东。1940年10月,部队整编为六个教导旅。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肖华。
- 供给部:部长吕麟、政治委员彭显伦、副部长刘振
-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李宽和、副部长刘振
教导第一旅
教导第二旅
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
教导第五旅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
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
1939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治委员朱瑞,统一指挥山东境内与冀鲁边、苏北等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1940年6月以后,山东纵队番号恢复使用。1940年9月至11月,山东纵队部队进行整编,先后成立四个旅以及三个支队。总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副指挥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华、参谋处长罗舜初。
第一旅

第二旅
第三旅
第五旅
第五支队
120师兼西北军区

120师兼西北军区,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938年12月底,第358旅主力进入河北中部。随后留晋西北的第714团、警备第6团等部队为基础,成立新358旅,即彭358旅。1939年3月,原第358旅715团、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5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旅(5月改为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同年9月,独立第2旅改为第358旅(亦张358旅)。1940年4月,彭358旅改称独立第2旅。1939年底,山西新军与阎锡山部国军发生冲突,并遭围攻,此后薄一波率领山西新军加入八路军编制,其中晋西北部队归120师。
- 直属特务团:团长喻楚杰,政委冼恒汉,教育主任方复生,政治处主任杨尚高
- 直属教导团:团长杨嘉瑞,政委范忠祥,副团长彭家诗,参谋长欧阳藩,政治处主任朱民亲
- 决死特务团:团长陈菊生,政委张效忠,副团长柴汉生,政治处主任郑绍宁
- 雁北第6支队:支队长刘华香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
第129师
第129师于1940年6月进行整编,编成3个二级军区(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9个旅,不包含山西新军。山西新军因为1940年初于阎锡山部国军进行交战,随后编入八路军,其中晋西南部队编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主任黄镇。
1940年11月,建立抗日军政大学第6分校,校长刘忠、政治委员黄欧东。
- 参谋处:处长邓仕俊
- 组织部:部长徐立清
- 宣教部:部长朱光
- 民运部:部长秦武山
- 敌工部:部长项立本
- 锄奸部:部长卜胜光
- 生产部:部长张克诚
- 军法处:处长丁武选
- 总务处:处长鲁加汉
- 巡视团:主任吴富善
- 供给部:部长施作林
- 卫生部:部长钱信忠
冀南军区
第385旅
新编第四旅
新编第十旅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
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

出于加强对冀南、豫北和鲁西南等地区的发展,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0年3月建立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次月,命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第344旅、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到达冀鲁豫地区;与杨得志率领的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组成新的第二纵队,并同时成立、兼管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黄克诚不久则率第5纵队再次南下。
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左权(兼)、杨得志代理。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 独立团团长张方,政治委员关盛志。
新编第3旅
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聂鹤亭,副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
第一军分区
第二军分区
第三军分区
第四军分区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
第六军分区

第七军分区
第八军分区
第九军分区
第十军分区
第四纵队
1939年,由第二纵队南下部队344旅、新编第2旅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后重组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19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下属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校长兼政委彭雪枫。
- 直属特务团:团长程致远,政委蔡文福
- 直属独立团
- 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4]
- 肖县独立团
- 永城独立团
- 睢杞独立团
第五纵队
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1940年6月,该部队由344旅687团、第四纵队第二旅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1941年初,改为新四军第三师。
第一支队
第二支队
后方留守兵团
后方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 参谋处:处长张文舟、第一科科长张松涛、第二科科长游正刚、第三科科长曹振辉、第四科科长邵震。
- 副官处:处长李长暐;队列科长殷鉴、管理科长高明灿。
- 秘书处:处长李郁文
- 军医处:处长李资平、野战医院院长靳来川
- 供给处:处长姚醒吾、均需科长傅家佑、粮秣科长张安南
- 兵团直属警备第1团:团长贺晋年、政治委员曹家庆、副团长廖纲绍、参谋长罗元忻。
- 兵团直属警备第4团:团长陈先瑞、政治委员宋金华、副团长李学先、参谋长黄朝天。
- 兵团直属警备第5团:团长白志文、政治委员李宗贵、副团长刘孝德、参谋长陈美德。
- 兵团直属特务团:团长孔令甫、政治委员康健民、参谋长王汉如。
- 兵团直属骑兵团:团长刘国祯、政治委员袁光、副团长陈国栋、参谋长马裕民。
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政治部主任吕振球、副主任黄永辉,下辖关中军分区、庆怀军分区、三边军分区、神府军分区。
- 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张仲良、政治委员习仲勋、参谋长唐焕亭
- 庆怀军分区:司令员王世泰、政治委员马文瑞、参谋长张吉厚
- 三边军分区:司令员白寿康、政治委员刘英勇、参谋长齐渭川
- 神府军分区:司令员黄罗斌、政治委员张秀山、参谋长杨文模
- 保安第2团
- 保安第4团
- 保安骑兵团
第385旅兼陇东军分区
参考文献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 . 人民网. [201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2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 1940年12月,投奔国军。
- . [2014-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第34页.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国大陆)).
八路军编 |
1937年秋 → 1938年冬 → 1940年冬 → 1942年秋 → 1945年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