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趖

鼎边[注 1]台罗:tiánn-pinn sô,白话字:tiáⁿ-piⁿ-sô),也常误作鼎边[2],亦称鼎边糊,福州称镬边糊[3]。鼎,意指镬。食小吃,源于福州,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4]。于台湾当地,以台北台南基隆庙口夜市桃园夜市等地所制最为著名。

一碗鼎边趖
位于基隆市仁三路的一家鼎边趖摊位

作法

在来米磨作米浆,鼎中置水,鼎边添火加热,[3]芋头白萝卜沾油抹锅后,米浆沿鼎边翻滚,遇蒸气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谓「趖」,为闽南语词汇,原义为蠕动、游动,在此即指米浆沿鼎边翻滚的动作。成形的「趖」,风干后撕剪成块状。烹煮时,时常搭配虾仁、肉羹等煮成汤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针菇、香菇、鱿鱼、丁香、竹笋、金勾虾、高丽菜、蒜头酥、芹菜…等,桃园的则是虾羹、肉羹、笋片、香菇、鱿鱼、金针花、韭菜花等。[4]

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料理,吃法十分多元。[4]

参见

参考来源

书目
  • 陈淑华. . 远流. 2013-02-01 [2013]. ISBN 978-957-327-147-5 (中文).(繁体中文)
注脚
  1. 趖:蛇、虫类爬行的动作[1]
引用
  1. .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2. .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3. 郑宜佩. . 大纪元电子日报. 2013-02-28 [201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4. 陈淑华 2013,第212-217页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