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冕鹤
黑冠鹤(学名:),又称黑冕鹤、西非冕鹤[3]或黑颈冠鹤[4],是鹤科冠鹤属的一种鹤。[2]卡尔·林奈于1758年正式以二名法描述该物种。[5]其特色为头上稻草色的羽冠,以及其上白下红的脸颊。[6][7][8]目前有两种亚种,差别主要在其脸颊的红白比例。[9]与灰冠鹤关系相近而常被搞混。[6][10]
黑冠鹤![]()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鹤形目 Gruiformes |
科: | 鹤科 Gruidae |
属: | 冠鹤属 Balearica |
种: | 黑冠鹤 B. pavonina |
二名法 | |
Balearica pavonina | |
亚种 | |
| |
![]() | |
分布范围 | |
异名 | |
|
牠们栖息于湿地如三角洲附近,也可能会出现在农田附近,以觅食各种昆虫、无脊椎动物或者植物种子。[7][10][11]与灰冠鹤是唯二会在树上栖息的鹤,并喜欢在树上休息。[8][11]有跳舞的社交行为,也会在求偶时跳舞。[8][12]视当地天气为干季或雨季会有一定程度的迁徙移动,并在干季时往往会形成一个数百只的团体,容易被观察到。[11]采一夫一妻制,每次都会生2—5枚蛋,孵化后的幼鸟相当早熟,数天内就有能力与双亲一同出去觅食,并在10周左右有飞行能力。[7][8][11][13][14][15]
黑冠鹤作为尼日利亚的国鸟,却不断受到水资源缺乏、栖地被破坏、疾病、战争、工业污染、盗猎、农牧业等因素影响,数量逐年下降。[16][17][18]至2016年止评估野生数量已不足47000只,活动范围也逐渐缩小,导致在尼日利亚已经看不到黑冠鹤活动。[1][18]《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自2019年起将其列入附录一以保护。[19]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1]
物种命名
卡尔·林奈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初次以二名法使用了Ardea pavonina此一名称描述黑冠鹤,并被归类在苍鹭属下。依其记录可见在更早之前就已有复数种名称用以描述黑冠鹤。[5]1760年,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创建了冠鹤属,将黑冠鹤及灰冠鹤移入该属,并将黑冠鹤立为模式种。[20]后来经由形态学、行为学和DNA的研究证明其与鹤属有较紧密的关系,与鹤亚科形成姊妹群的关系。[21]
属名Balearica为拉丁文,指的是巴利亚利群岛,依布里松当时的叙述,冠鹤有出现在该群岛以及非洲,但现存的任何冠鹤属成员并不分布于此地。[20][22]:66种小名pavonina则为拉丁文,有「类似孔雀、有孔雀尾巴的花纹或颜色」的意思。[22]:294
过去被视为与灰冠鹤同物种,但DNA分析、叫声、裸露部位和羽毛的差异,表明其为两种物种并组成一个超种的关系。[15]:83两者的差异在于黑冠鹤的基本色彩更暗,脸上的粉红色更多,颈部颜色较深,喉咙的肉瓣突起较小,且脸颊斑块下部呈红色而非白色,在分布范围上也几乎没有重叠。[6][10]
亚种
黑冠鹤有两种亚种,两者的地理分界并不很清楚,但可能是以菲特里湖的东侧或乍得西侧国境为界。[2][23][24]
- 指名亚种(B. p. pavonina):分布于西非,塞内加尔、冈比亚至乍得湖,并集中在原塞内冈比亚及乍得盆地两处。[17]头颊的裸露部分一半是白色,一半是粉红色。[9]
- 苏丹亚种(B. p. ceciliae):分布于东非,乍得至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一带,并集中于苏丹。[7]ceciliae为拉丁化的Cecil,发表该亚种的苏格兰动物学家彼得·查尔默斯·米切尔用以纪念标本的捐赠者哈克尼的安默斯特女男爵玛丽·塞西尔。[25]与指名亚种的主要差异在其脸颊皮肤的裸露颜色比例,苏丹亚种的脸颊大多呈现红色,而只有上面四分之一是白色的。[9]
- 黑冠鹤指名亚种
- 黑冠鹤苏丹亚种
形态描述
身高110—130公分,[12]体长100—105公分,体重3—4公斤,翼展180—200公分。[13]野外黑冠鹤的寿命未知,但在圈养环境下可活上25—40年。[7]
.jpg.webp)
黑冠鹤得名于其覆盖于全身的深灰色至黑色的羽毛,以及头顶上的金黄色刺状羽冠。[6][7][8]翅膀前缘有明显的白色羽毛,嘴下悬挂着一个小型的红色喉囊。[7][8]虹膜为淡灰色至淡蓝色。[10]脸颊上有块裸露的皮肤,由淡粉红和白色组成。[6][7]翅膀的颜色由白色、棕色到金色不等。[14]腿和脚是黑色的,长腿有助于在草丛涉水行走,长后趾用以牢牢抓住树木。[7][8]两性之间难以区分,但通常雄性黑冠鹤体型会比雌性大一些。[7]
栖息地与分布
.jpg.webp)
分布于非洲,介于毛里塔尼亚到几内亚的海岸间的地方,萨赫勒地区和苏丹草原一带。[17][24]黑冠鹤在所有干燥或潮湿的开放环境中皆会出现,[11]包括泛滥平原、沼泽、稻田、河岸、季节性淹水区域,池塘、湖泊和河流的边缘或干燥的热带草原上。[9][10][17]但偏好浅水湿地和草原的混合地带如草原洼地,或者干农田上。[11]牠们习惯在高地筑巢觅食,但一定会靠近湿地。[10]
主要的栖息湿地包含了塞内加尔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中游的内陆三角洲、喀麦隆瓦扎国家公园内的大型泛滥平原和南苏丹的苏德沼泽等。[11][24]
习性
_(cropped).jpg.webp)
黑冠鹤是留鸟,[26]但也会作局部迁徙。[11]这些往来觅食区及栖息区的迁徙距离有可能长达数十公里。[10]飞行时,颈部向前伸展,腿伸直并保持与尾巴水平。在栖息时,在寒冷的天气下,它们可能会把脚藏在胸羽下。[7][8]雄雌或者幼鸟都会有跳舞的社交行为,且不分季节,跳舞的动作包含点头、拍动翅膀、跳跃、奔跑、发出叫声和鞠躬等动作。[8][12]
黑冠鹤通常成对出现,或者出现约20只的小群体。[11]牠们在非繁殖期的干季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多达数百只个体组成的群体,并在雨季时由大型永久性湿地迁往下雨形成的临时湿地里,[11]然后在进入干季时由转干的小型湿地迁回。[26]
黑冠鹤与灰冠鹤是鹤科成员里唯二在树上栖息的鸟类,[8]黑冠鹤夜间时喜欢在大树上栖息,但在有需要时也会使用小树或浅水区,然后在白天活动。[11][14]若牠们有育幼,在傍晚时分就可能会先把幼鸟藏在湿地里面,然后再飞到树上休息。[15]:63在清醒时间,牠们有50—75%的时间用于觅食。[11][14]
食性
黑冠鹤为杂食性,[11]主要食用昆虫、无脊椎动物、甲壳类、鱼类、两生类、爬虫类及小型哺乳类,[13][27]也包含嫩草或种子,[11]例如蚱蜢、苍蝇、蜗牛、马陆、螃蟹、小米、玉米。[7][10][15]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则是农作物的种子,在寻找这些食物的过程中造成了其季节性的移动。[11]
牠们觅食时通常只吃在地表浅层的东西,甚少挖洞。并会尝试用跺脚的行为干扰及惊吓猎物使其更容易被其捕捉。[7][15]:68
在圈养环境中,饲料、蔬菜、水果都是其可食用的选项,并参杂一些无脊椎动物作为蛋白质补充。[7]
繁殖
受到寻找食物及雨季的时间影响,黑冠鹤的繁殖时间及地点并不非常固定。[10][11]在西侧的亚种繁殖季节为5月至12月,在东侧的则为7月至1月之间,[11]即当地干季时间。[10]
黑冠鹤为一夫一妻制,且可能是终身配对的,[14]常常可见牠们成对的互相梳理彼此的头冠。[15]:62进入繁殖季时,黑冠鹤会准备一段包含数种动作的求偶舞蹈,[8]两只鸟会互相点头、鞠躬和跳跃,同时调用并展开翅膀,飞到空中后再降落并绕着对方旋转。[14][15]:65有时幼鸟也会跟着跳舞,这有助于牠们发展身体和社交技能,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14]

鸟巢由双亲一同建造,主要的材料为莎草、草或是一些附近散乱的植物堆积而成的一个圆形平台,[10][7]一次观察研究中发现牠们会使用李氏禾或香附子等多种植物。[28]巢底的直径为69—109公分,最外侧为71—140公分。筑于植被茂密的湿地边的干燥陆地,或在数公分水深的沼泽里面,并有可能筑出复数个。[7][10]每次产蛋2—5枚、并在28—31天后孵化。[7][13]蛋颜色偏青白色或淡蓝色,并可能带棕色斑点,[10]视该地气温而定。[14]蛋的长度71—140公厘,宽度70—87公厘,偏椭圆形,重量122—168公克。孵化工程由双亲轮流负责。[10]
黑冠鹤属于早熟性的鸟类,幼鸟在孵化后就能奔跑;孵化后约12小时就能够游泳和漂浮;24小时后开始进食;一两天就能离开巢穴,跟着亲鸟四处活动、觅食。[8][11][13][14]在60—100天后就能飞行并尝试自行离开双亲,最晚在9—10个月时被双亲驱赶。[15][29]这些幼鸟常常在被驱离后形成一个群体活动。[29]在12个月左右换成接近成鸟颜色的羽毛,[29]在约3岁时性成熟,4岁后才开始繁殖。[7][14]
天敌与威胁
环境因素
土壤劣化使沙漠扩张、食物资源短缺及繁殖失败是减少黑冠鹤数量的数个因素。[7][17][26]黑冠鹤在大量聚集、遭受压力或与家禽接触时,也容易受到各种传染性和寄生性疾病的威胁,包括沙门氏菌、家禽结核病、禽类霍乱、包涵体肝炎、鹤疱疹病毒、东部马脑炎、球虫病、禽痘和新城病。[11]
猫、狗、蛇、肉食性鸟类和狐狸等掠食者相当攻击蛋和雏鸟,[7]大约30%的雏鸟能够在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存活下来。[29]但反之成年鹤因体型大、具有攻击性及飞行能力,而较为安全。[7]
水文因素
恶劣的水文条件(如干旱、洪水)也促使黑冠鹤数量下降。[26]自1970年代以来,萨赫勒地区的降水量不断的在下降,加剧了该地干旱程度使之栖地减少。[17]为了农业的发展,塞内加尔河及吉耶尔湖等地进行了水坝的建设,使其栖地上游被水淹没,下游干旱,土壤盐化也随之扩张。[18][17]塞内加尔河下游水坝的水量虽然富足,却也遭受了水质优养化的问题使藻类等植物在水中大量繁殖。[17]
人为因素
由于湿地对人类来说阻碍了人类发展,常被排水并被转换成其他用途,导致其栖息地逐渐碎片化。[26]相关的影响因素还有湿地附近的油田勘探、工业污染等。[7][11][17]其栖息的树木也不断的被人类砍伐用于燃料、木炭和建材,加上干旱的影响而被严重破坏。黑冠鹤族群数量其原生分布范围内持续下降,甚至在一些西非国家中消失,如尼日利亚。[11][18]
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焚烧灌木的火灾、不具持久性的耕作方式如火耕,也进一步劣化环境。[11][17]农药的使用,让黑冠鹤也有吃了被喷洒农药的蝗虫而中毒的纪录。[17]而牲畜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使黑冠鹤必须冒着更大的风险觅食或只能吃品质更糟糕的食物。[11]
战争及当地政治不稳定也导致保育措施难以发挥,[18]西撒哈拉战争促使毛里塔尼亚的人口向外迁移到塞内加尔北部的水源区附近,并大量开发附近湿地以发展农业;也有士兵自由在栖地狩猎而导致该地野生动物死亡的状况。[17]
北非、中东、欧洲和中国为了食用、药用、娱乐用等因素,对黑冠鹤的需求相当大,盗猎及贩卖成鸟、幼鸟甚至是蛋在坦桑尼亚、几内亚、马里和苏丹很常见。[11]也有商人尝试在原产地驯养,但是照顾不周、营养不良和缺乏适当的设施等原因造成驯养的繁殖率很低,死亡率很高。[11]
公众意识对黑冠鹤认知及支持的缺乏也是另一个问题,各国政府间缺乏统一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缺乏专业人员、政府人员的领导,使其无法对黑冠鹤有足够的保护措施以及评估计划。[11][17]
保护状况
现估计约有28000—47000只黑冠鹤在野外活动。[1]指名亚种在1985年的统计中估计约15000—20000只,但到了2004年,数量下降至约15000只;而苏丹亚种所知甚少,但也推测从50000—70000只下降到2004年的28000—55000只左右。[18]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状态由1988年的无危,调整成2000年的近危,2010年又改为易危。[1]
_-_1967_-_Colnect_482648_-_Black_Crowned_Crane_Balearica_pavonina.jpeg.webp)
1999年起,国际鹤类基金会与湿地国际陆续开展一些保护企划及调查并监测其族群趋势。[11][18]期间也有尝试要人工繁殖,但发现黑冠鹤是属于相对难在圈养环境中的鸟类。[7]其原在1985年就跟着其他鹤科成员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内限制其交易,期间记录到有至少7000只被输往能合法贩卖鸟类的市场。[18]自2019年起被列入附录一内,而禁止国际间的交易。[19][31]
与人类的关系
鹤被认为是和平或好运的象征,[7]而黑冠鹤为尼日利亚的国鸟,[16]其中一个原因是所有鹤科成员仅黑冠鹤有分布于该地。[7]许多国家的邮票及硬币上也都有冠鹤的图案在上面,如尼日尔、刚果、加纳、保加利亚等。[32][33][34]
部分的非洲民族及文化认为这些鹤跳舞的动作是一种神圣行为,认为能够带来雨水,并将鹤的跳舞动作融入自身民族的舞蹈及仪式传统中,以期望获得丰沛的雨水和农作物的收成。[14]肯尼亚的图尔卡纳人相信牠们能够消灭牲畜的害虫,并守卫水源和湿地,因此受到保护。[35]
注解
- 邮票上的文本描述如此,但图片较接近灰冠鹤。
参考数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2039A93334339. [2023-05-31].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2039A93334339.en
.
-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 [2023-05-12]. doi:10.14344/IOC.ML.13.1 (英语).
- . avibase.bsc-eoc.org.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 . 台北市立动物园. 2021-11-15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中文(台湾)).
- Linné, Carl von; Salvius, Lars. 1. Impensis Direct. Laurentii Salvii. 1758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英语).
- . ebird.org.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英语).
- Edet, Daniel Ibiang. .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n & Wildlife Biology. 2018-01-11, 3 (1) [2023-05-31]. doi:10.15406/ijawb.2018.03.00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英语).
- . San Francisco Zoo & Gardens.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英语).
- Borrow, Nik; Demey, Ron; Dowsett, Robert J. Second.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4-08. ISBN 1472905687 (英语).
- Archibald, George W.; Meine, Curt D.; Kirwan, Guy M.; Garcia, Ernest.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06-01]. doi:10.2173/bow.blccra1.01 (英语).
- Meles, Seyoum Kiros; Gemeda, Desalegn Obsi. . Journal of Degraded and Mining Lands Management. 2019-04-15, 6 (3): 1705–1711 [2023-06-01]. doi:10.15243/jdmlm.2019.063.1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英语).
- Perrins, Christopher M. 1.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0: 125. ISBN 074720277X (英语).
- . 台北市立动物园. 2021-11-27 [2023-05-31] (中文(台湾)).
- . Lehigh Valley Zoo.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英语).
- Josep del Hoyo; Andrew Elliott; Jordi Sargatal. 3.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6-01 [2023-05-30]. ISBN 9788487334207 (英语).
- . geosymbols.org. 2011-07-16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9) (英语).
- Tréca, B. (PDF): 99—101. 1996 [2023-06-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16) (英语).
- . datazone.birdlife.org.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英语).
- CITES. (PDF). cites.org.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2) (英语).
- Brisson, Mathurin-Jacques; Martinet, François Nicolas. . Ad Ripam Augustinorum, apud Cl. Joannem-Baptistam Bauche, bibliopolam, ad Insigne S. Genovesae, & S. Joannis in Deserto. : 511—515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法语及拉丁语).
- .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3-02-01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0) (英语).
- Jobling, James A.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 Clements, J. F.; Schulenberg, T. S.; Iliff, M. J.; Fredericks, T. A.; Gerbracht, J. A.; Lepage, D.; Billerman, S. M.; Sullivan, B. L.; Wood, C. L. . Birds of the World. 2022 [202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英语).
- Kerryn L. Morrison. . (PDF). Baraboo, Wisconsin, USA: 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2019: 359–370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4) (英语).
-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 Academic Press, [etc.] 1904: 204—205 [2023-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1) (英语).
- Aticho, Abebayehu; Gemeda, Dessalegn Obsi; Feyssa, Debela Hunde; Jiru, Dereje Bekele; Beyene, Abebe; Seyoum, Dinberu; Snelder, Denyse J.; Feyisa, Gudina Legese; Aynalem, Shimelis; Archibald, George; Gutema, Tariku Mekonnen. .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8-10, 16: e00459 [2023-06-01]. doi:10.1016/j.gecco.2018.e00459 (英语).
- . 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英语).
- Zelelew, Shimelis Aynalem; Archibald, George. . African Zoology. 2021-01-02, 56 (1): 58–64 [2023-06-02]. ISSN 1562-7020. doi:10.1080/15627020.2020.1850350 (英语).
- . The Maryland Zoo.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0) (英语).
- Walkinshaw, Lawrence H. . The Wilson Bulletin. 1964, 76 (4): 355–377 [2023-06-01]. ISSN 0043-56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 . 国家濒科委. [202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中文(中国大陆)).
- . www.coinstree.com.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英语).
- . en.ucoin.net. [2023-06-02] (英语).
- Team, Collectprime. . Collectprime. [2023-06-02] (英语).
- . Naples Zoo.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美国英语).
- . www.zoo-amiens.fr.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法语).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黑冠鹤 |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黑冠鹤 |
- 台北市立动物园关于黑冠鹤的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Xeno-canto上的黑冠鹤声音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Operatio nmigration的科普文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黑冠鹤的和声调用视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