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仕德

麦仕德少将,CBOBE[?]英语:1923年5月26日—2015年9月8日),英国陆军将领,1975年2月至1977年3月担任驻港英军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将。

麦仕德少将
身穿啹喀兵戎装的麦仕德少将
出生1923年5月26日
 英国告罗士打郡泰丁顿
逝世2015年9月8日(2015岁—09—08)(92岁)
 英国根德郡布罗德斯泰尔
军种 英国陆军
英属印度陆军
服役年份1942年—1977年
军衔少将
部队雅丽珊皇后直属第3啹喀来福枪团
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
参与战争缅甸战役
马来亚紧急状态
印马冲突
六七暴动
获得勋章巴斯同袍勋章()
英帝国官佐勋章()

来自军人家庭的麦仕德在1942年加入英国陆军,同年配属至英属印度陆军旗下的雅丽珊皇后直属第3啹喀来福枪团,由此展开他与啹喀兵的长久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派驻英属印度缅甸等地,也曾参与缅甸战役。战后,他因为1947年印度独立而被编入英军第10啹喀来福枪团,及后曾于马来亚婆罗洲香港等地服役,并参与应对马来亚紧急状态印马冲突。从军期间他曾三度获得传令褒奖,也先后获得多面军事奖章,1965年升任中校

1967年,麦仕德随啹喀兵派驻香港,在六七暴动期间应付中港边境的紧张局势,当中包括于同年7月8日在沙头角枪战率领英军解救遭中国大陆民兵攻击的沙头角警岗。8月10日至11日的文锦渡事件当中,他与大埔理民官鲍富达等人一度被大陆工人挟持于文锦渡警岗,其后遭武力威迫下签署「认罪保证书」后才得以获释。尽管边境的连串事件是英方和港府在六七暴动期间遭遇的一大挫折,但麦仕德与部属保持克制,避免使紧张局势升级。

麦仕德后来于1968年和1974年分别升任准将少将,驻港英军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将任内是他第四度派驻香港。1977年退伍后,他热心于退伍军人活动,并于1977年至1985年荣任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上校和于1980年至1990年出任啹喀旅协会主席。

生平

早年生涯

麦仕德是苏格兰人,1923年5月26日生于英国告罗士打郡泰丁顿(Teddington)。[1]他的父亲罗纳德·詹姆士·费里耶·麦卡利斯特上校(Colonel Ronald James Frier McAlister,1897年-1961年)是职业军人,服役于亚皆及修打兰高地军团,曾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获颁授OBE(军事)勋衔[2][3][4][5]母亲诺拉·普罗瑟(Nora Prosser)后来改嫁来自巴斯的T·M·科林斯(T. M. Collins)。[2][6]麦仕德在家中三兄弟之中排行第二,[2]他的兄长布赖恩·费里耶·麦卡利斯特中尉(Lieutenant Brian Frier McAlister,1922年-1944年)在二战期间先后服务于英皇爱德华七世直属第2啹喀来福枪团第153(啹喀)伞兵营,1944年于缅甸阵亡;[7]三弟大卫·尼尔·麦卡利斯特上尉(Captain David Neil McAlister,1928年-)曾于皇家砲兵团服役。[8]

由于父亲长年派驻英属印度等地,麦仕德童年主要留在英国由祖父母照顾。[9]他早年受教于爱丁堡的德雷霍恩学校(Dreghorn School),其后升读坎布里亚郡塞德伯学校(Sedbergh School),在校内是壁手球队壁球队队长。[2][9]1942年1月,刚毕业的麦仕德决定仿傚父亲和兄长投身军队,于汉普郡奥尔德索特接受三星期的军官训练,然后在格拉斯哥乘船出发前往印度,同年4月抵达孟买正式加入英属印度陆军[9]麦仕德小时候家人爱以他的其中一个中间名「Lorne」(洛恩)称呼他,但从军后,同僚则多用他的名字「Ronald」(罗纳德)或别名「Ronnie」(龙尼)。[1]

二战经历

麦仕德从军的时候正值二次大战,他抵达印度后首先于班加罗尔的见习军官训练小组受训,同时学习乌尔都语[1][9]1942年10月,他以少尉军阶编入雅丽珊皇后直属第3啹喀来福枪团[10][8]尽管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他却被派往印度北部台拉登担任丛林战教官。[1][9]半年后,他于1943年调往浦那附近的卡塔尔夸萨拉军营(Khadakwasla Camp),在营内的东方战争学校(Eastern Warfare School)接受特训。[9]东方战争学校是英军特别行动部队(S.O.E.)辖下136部队的一所秘密训练基地,专门向来自缅甸马来亚越南法国等地的军官教授游击战战术以对付日军[9]他在那里接受的训练包括仿真从潜水艇驾驶独木舟抢滩、在铁路放置炸药、丛林导向和荒野求生等。[9]在一次晚间训练当中,麦仕德在马德拉斯开往孟买的铁路上仿真炸毁铁轨,但正当他引发一场微型爆炸的时候,一列特快列车却即将驶至,幸好火车司机见状及时刹停火车,未有酿成重大意外。[1]当局事后一度怀疑事件涉及恶意破坏,经调查后他最终没有遭到深究。[9]

1944年12月,麦仕德取得常规军官资格,同时返回已收编到第17印度步兵师的第3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1][9]1945年1月,他随军前往印度东北部的因帕尔,其后横渡缅甸钦敦江,沿途击退日本陆军第33军,并于同年5月从日军手上夺回仰光,结束全长350英里的征伐;[1][9]事后他更凭借杰出表现,获上级传令褒奖[1]战事期间,麦仕德所属的第1营曾于1945年2月赶赴缅甸中部密铁拉,参与击退正在围攻当地的日军,并由他以第1营副官身份负责在营级总部操作前方的无线电网络,以便把前线战报转发往旅级总部。[9]可是,他的营级总部其后遭日军砲火打中,造成包括其勤务兵在内一共七人阵亡;[1]当时他正好奉命到前线寻找其中一连失去联系的部队,因而避过一劫。[9]

1945年8月,日本声明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二战结束。[9]同年11月,麦仕德获擢升为中尉[11]二战的经历也为他换来一面1939年至1945年星章、一面缅甸星章、一面国防奖章和一面1939年至1945年大战奖章(附有一枚橡叶勋扣)。[9]

战后工作

二战结束后,麦仕德留在军中服务,但鉴于他原属的第3啹喀来福枪团随着1947年印度独立编入新建的印度陆军,他调进保留于英国陆军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2营(1950年改称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并于1948年派驻香港[9]1950年5月,他升任上尉[12]同年以第2营副官身份前赴马来亚,应对当地的紧急状态,期间他对付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有功,第二度获得传令褒奖,而且获颁授一面1918年版本的一般服务奖章(附有一枚橡叶勋扣和一枚铸有「马来亚」字样的横条)。[9][2]1953年至1955年,他返回英国担任步兵学校教官,其后于1956年保送到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学成后于1957年5月升任少校[13]并再度派赴马来亚应对持续的紧急状态。[2]这次他在马来亚担任第99啹喀旅旅级少校,主力对付马共游击队,1959年更获英廷颁授MBE(军事)勋衔,对其在马来亚的军事工作予以肯定。[9][14]

麦仕德在1959年离开马来亚,翌年调往香港在驻港英军担任连长,[15]此后他返回英国,1961年至1962年在三军联合参谋学院深造,以及于1962年至1964年出任国防部参谋长委员会助理秘书。[2]1964年至1966年,他奉命前赴婆罗洲印尼一方称为加里曼丹岛)担任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副营长,其后升任营长,在印马冲突中支持马来西亚抵抗印尼一方的侵略,期间又于1965年11月升任中校[2][15][16]该次冲突源于印尼的苏卡诺政府不满马来亚、新加坡英属婆罗洲在1963年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而引发的,冲突集中于马来西亚在婆罗洲与印尼接壤的边境地区,并由1963年一直持续到1966年苏卡诺倒台后才告平息。[17]麦仕德在婆罗洲展开一次巡逻侦察任务时曾与印方激烈交锋;[9]另外还于1965年一次军事行动当中击退企图进犯砂拉越边境的印尼特种部队,事后他获得第三度传令褒奖和颁授一面1962年版本的一般服务奖章(附有一枚橡叶勋扣、一枚铸有「婆罗洲」字样的横条和一枚铸有「马来半岛」字样的横条)。[1][9]

六七暴动

1967年5月,香港爆发了持续大半年的六七暴动,暴动源于一家塑料花厂劳资纠纷引发的工潮,工潮在左派的介入和文化大革命风潮席卷香港的情况下愈演愈烈。[18]左派滋事份子从5月6日开始与警方发生连场冲突,迫使香港政府一度实施局部地区宵禁,左派团体其后更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以「反英抗暴」为号召挑战殖民地政府,对殖民地政府的管治构成威胁。[19]

为应对六七暴动,担任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营长的麦仕德在1967年奉调来港运行内部保安工作,[20][2]却于同年7月8日遇上沙头角枪战[9]当日上午约9时30分,数百名来自华界的中国大陆民兵集结于中英边境所在的沙头角[21]麦仕德接报后随即奉命率领第1营其中两连约240名啹喀兵,于上午10时30分赶往位于沙头角外围的沙头角警署戒备,并由一队隶属于近卫骑兵团装甲车队作后勤支持。[1][9]上午大约11时,这批民兵越界包围位处边陲的沙头角警岗,除了向警岗抛掷土制炸弹,又以来福枪机关枪扫射一队正前往警岗增援的警方防暴队,造成警员伤亡。[21]由于一直未有接到上级指示,再加上为免擦枪走火使局势升级,麦仕德唯有按兵不动,与部队留在外围的沙头角警署监控情况。[1]

下午1时30分,麦仕德终于接到指令,率军进入沙头角驱逐越境进入英界的大陆民兵,同时港府也宣布对沙头角实施宵禁。[9][21]不过,麦仕德与部队进入沙头角的过程并不顺利,期间大陆民兵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边界掩护下扫射英军,并以土制炸弹和机关枪再次攻击沙头角警岗,但英军在麦仕德指令下未有开火还击,又以稻田作掩护步步进迫,双方陷入对峙局面。[1][9][21]一直到下午5时,大陆民兵全面撤回华界,英军即重新掌控沙头角,并救出沙头角警岗内的死伤警员。[9]事件最终造成五名警员殉职,当中包括两名巴基斯坦裔警员和三名华裔警员,另有11名警员受伤,而香港的左派报章则指中方有一人死亡和八人受伤。[22]

沙头角枪战发生后,英军和啹喀兵暂代警方的边境巡逻工作,[23]但边境局势仍然不稳,1967年8月还先后发生文锦渡事件打鼓岭事件[24][25]当年8月5日,大约30名穿梭边界从事食品搬运的大陆工人由华界抵达英界的文锦渡关卡时,不满原本张贴于桥头警岗墙上宣扬毛泽东思想的标语被撕走,愤而夺走警岗内的两把枪枝,并且包围和闯入警岗。[26]时任大埔理民官鲍富达(Trevor Bedford)和第48啹喀步兵旅旅长马田准将(Brigadier Peter Martin)随后到场调停,两人签署了一份保证书,准许工人在英界内张贴非煽动性标语、确保大陆居民在英界的安全、以及不反对大陆居民在英界内举行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集会,工人方才散去。[26][27]

8月9日,又一批大陆搬运工人在文锦渡英界内张贴大字报,但晚上被边境当局以大字报具煽动性内容为理由撕走,当局还于文锦渡的英界桥头架起铁丝网,防止有人走近警岗。[24][27]翌日下午约1时30分,一名大陆搬运工人因为手推车被铁丝网撞翻而报称受伤,未几约40多名搬运工人包围警岗,要求当局回应他们的三点诉求,即履行8月5日的三项保证、拆除铁丝网、以及向受伤的搬运工人作出赔偿。[28][29][30]这次鲍富达在麦仕德等军警陪同下前来调停,但双方谈判陷入胶着状态,包围警岗的工人更将鲍富达和麦仕德等人困在警岗之内,而包括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在内的英军则在文锦渡外围戒备。[1][30]

8月10日晚上约11时,这批大陆工人用铁勾和斧头撞破铁丝网,继而冲入警岗挟持鲍富达、麦仕德、英军和警务人员等十多人,迫令他们解除武装和缴械。[28][29]随后,鲍富达和麦仕德等指挥人物被解到警岗外的文锦渡桥头,[30]当时英军担心工人会把人质押往华界而计划展开营救,但鲍富达和麦仕德则以免提器叫英军不要轻举妄动。[9]被挟持期间,鲍富达和麦仕德等人多番被工人强迫签署一份「认罪保证书」,以接纳工人较早时开出的三点诉求,但起初被他们拒绝。[30]双方纠缠了一段时间后,有工人拿着斧头走到鲍富达面前,另一工人则用利刀指着他的背部,而麦仕德也被人用手枪指着背部。[27][29]结果鲍富达、麦仕德和边境警区警司披顿(William Paton)三人在工人的武力威吓下就范和签署「认罪保证书」。[30]签署后,工人把鲍富达、麦仕德和披顿等八人带到文锦渡关卡的桥上宣读「认罪保证书」,最终于8月11日清晨约5时释放他们,并发还夺走的武器,事件才告平息。[30]港府事后立即于8月11日清晨发表声明,强调鲍富达等人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签署「认罪保证书」,对有关文档不予承认,同时宣布全面封闭中港边境,以待局势缓和。[27]

就在文锦渡事件平息后不久,大约40名手持红旗、竹竿和镰刀的农民在8月11日早上9时30分从华界罗芳村走到打鼓岭关口。[25]尽管港府在两个多小时前已声明关闭边境,但他们仍强行进入英界,被英军施放催泪弹驱散。[25]稍后,这批农民再度于关口集结,声称要到英界的农田工作,始获军警放行。[25]可是到下午3时,这批农民被指聚众生事,军警驱散不果后施放催泪弹,期间农民与军警发生冲突,混乱中造成一名外籍督察和数名军警受伤,遇袭督察头部和胸部更被刺伤,情况严重。[25]下午4时,打鼓岭局势恢复平静,然而当一队军警步回打鼓岭警署的时候,华界突然传出连串枪声,子弹射向英界的农田,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未知枪声是由大陆民兵抑或解放军所发。[25]

香港边境发生的连串事件成为英方和港府在六七暴动期间遭遇的一大挫折,[28]但鉴于香港的左派暴动缺乏市民支持,再加上中国大陆的文革风潮愈演愈烈,为免出现反效果,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1967年12月向香港的左派阵营下达命令停止「反英抗暴」,扰攘香港近七个月的六七暴动终告全面平息。[18][19]乱事平息后,麦仕德于1968年3月离开香港,同年英廷以他在沙头角枪战中指挥有功,向他颁授OBE(军事)勋衔[31][20]

后期工作

麦仕德1968年离开香港后返回英国短暂出任三军联合参谋学院教官,同年调任柏林步兵旅旅长,任内军阶于1968年12月由中校直接跳升为准将(追溯至1968年6月生效)。[32][2]此后,他于1971年获保送往加拿大国防学院深造,学成后于1972年至1975年返回英国出任总司令委员会演习监督,及后于1975年5月获擢升为少将(追溯至1974年1月生效)。[2][33]

1975年2月,麦仕德第四度派驻香港[15]接替班纳少将(Major-General E. J. S. Burnett)出任驻港英军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将。[34]在任期间,他历仕彭英武爵士夏卓贤爵士两任驻港英军司令,并曾多次署任司令的职务。[35]他其他的主要工作还包括协助军方与港府签订新的防卫经费协议,并安排于1976年把深水埗军营部份用地转交港府,成为协议生效后首幅移交港府的军用土地。[36]至于深水埗军营的余下大部份土地,也于1977年底前分阶段移交港府。[36]麦仕德在港期间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例如在1975年11月主持香港青年协会赤柱户外活动中心的揭幕仪式,[37]以及在1977年1月主持新界区公益金百万行开步礼等。[38][39]

麦仕德在1977年3月卸任,[40][15]驻港副司令一职由驻港英军总部参谋长祁百川准将(Brigadier Derek Crabtree)兼领,[41]但啹喀旅少将的职务改由夏卓贤兼任。[40]麦仕德同年6月正式从第10啹喀来福枪团退休,[8]为肯定他多年来在军中的工作,他于1977年再一次获英廷颁授CB(军事)勋衔[42]

晚年生涯

麦仕德退休后于1977年至1985年荣任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上校,[43][44]以及于1980年至1990年出任啹喀旅协会主席,并且热心参与退伍军人活动。[2]晚年的他退居于英国根德郡布罗德斯泰尔,1977年至1988年在当年担任韦尔斯利府学校的财务主管,1980年至2009年间又任巴克马斯特纪念安老院主席。[2]2015年9月8日,他于布罗德斯泰尔家中逝世,终年92岁。[45]

个人生活

麦仕德在1964年娶莎莉·尤尔特·马绍尔(Sally Ewart Marshall)为妻,两人育有两名女儿。[2]他的兴趣包括高尔夫球园艺,生前是陆海军会皇家圣乔治高尔夫球会资深高尔夫球手学会会员,并曾于1989年至1990年担任皇家圣乔治高尔夫球会的队长,其后分别于1991年至1996年出任该会名誉司库,以及于2004年至2008年出任会长。[2]

部份著作

  • Bugle & Kukri: the story of 10th Princess Mary's Own Gurkha Rifles. London: Regimental Trust 10th Princess Mary's Own Gurkha Rifles, 1984.
    • (直译:《军号与大弯刀: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的故事》。伦敦:第10啹喀来福枪团信托,1984年。)

荣誉

相关条目

注脚

附录:主要经历
  • 加入英国陆军,于汉普郡奥尔德索特接受三星期的军官训练
    (1942年1月)
  • 抵达英属印度孟买,编入英属印度陆军,于班加罗尔的见习军官训练小组受训
    (1942年4月)
  • 以少尉军衔编入雅丽珊皇后直属第3啹喀来福枪团,在印度北部台拉登担任丛林战教官
    (1942年10月)
  • 在浦那附近卡塔尔夸萨拉军营营内的东方战争学校接受特训
    (1943年-1944年)
  • 取得常规军官资格,返回第3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参与缅甸战役,期间担任第1营副官
    (1944年-1945年)
  • 升任中尉,留在军中服务
    (1945年11月)
  • 重返英国陆军,改编入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2营
    (1947年)
  • 派驻香港
    (1948年-1950年)
  • 升任上尉
    (1950年5月)
  • 派驻马来亚担任第2营副官,应对当地的紧急状态
    (1950年-1952年)
  • 步兵学校教官
    (1953年-1955年)
  • 于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
    (1956年-1957年)
  • 升任少校
    (1957年5月)
  • 派驻马来亚担任第99啹喀旅旅级少校,应对当地持续的紧急状态
    (1957年-1959年)
  • 派驻香港担任连长
    (1960年-1961年)
  • 于三军联合参谋学院深造
    (1961年-1962年)
  • 国防部参谋长委员会助理秘书
    (1962年-1964年)
  • 派驻婆罗洲担任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第1营副营长,其后升任营长,在印马冲突中支持马来西亚
    (1964年-1966年)
  • 升任中校
    (1965年11月)
  • 派驻香港担任第1营副营长,应对六七暴动
    (1967年-1968年)
  • 三军联合参谋学院教官
    (1968年)
  • 柏林步兵旅旅长
    (1968年-1971年)
  • 升任准将
    (1968年6月)
  • 于加拿大国防学院深造
    (1971年-1972年)
  • 总司令委员会演习监督
    (1972年-1975年)
  • 升任少将
    (1974年1月)
  • 驻港英军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将
    (1975年-1977年)
  • 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上校
    (1977年-1985年)
  • 韦尔斯利府学校财务主管
    (1977年-1988年)
  • 啹喀旅协会主席
    (1980年-1990年)
  • 巴克马斯特纪念安老院主席
    (1980年-2009年)
  • 皇家圣乔治高尔夫球会队长
    (1989年-1990年)
  • 皇家圣乔治高尔夫球会名誉司库
    (1991年至1996年)
  • 皇家圣乔治高尔夫球会会长
    (2004年-2008年)
  1. "Major-General Ronald McAlister" (12 September 2015)
  2. Who's Who 2013 (2012), pp.1421-1422.
  3. "McALISTER, Colonel Ronald James Frier" (1962)
  4. The Half-Yearly Army List (January 1939), p.545-6.
  5. "Supplement to Issue 364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21 March 1944, p.1362.
  6. "Births Sep 1923: McAlister, Ronald W. 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eeBMD, retrieved on 28 December 2016.
  7. "In Memoriam: Lieutenant Brian F McAlister" (retrieved on 28 December 2016)
  8. The Army List Vol. 2 (1996), p.244.
  9. "Major General Ronald McAlister - obituary" (22 September 2015)
  10. "Issue 3597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9 April 1943, p.1647.
  11. "Supplement to Issue 373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7 December 1945, p.6010.
  12. "Supplement to Issue 3896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14 July 1950, p.3614.
  13. "Supplement to Issue 4107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24 May 1957, p.3162.
  14. "Supplement to Issue 416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24 April 1959, p.2763.
  15. 〈结束卅五年军旅生涯,驻港三军副司令麦仕德少将卸任〉(1977年3月24日)
  16. "Supplement to Issue 439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25 February 1966, p.2311.
  17. "Indonesian Confrontation, 1963–66" (retrieved on 28 December 2016)
  18. 〈六七暴动40周年回顾:走过香港文革的岁月〉(2007年5月6日)
  19. 《文化大革命志补卷一:赤祸香港》(造访于2016年12月28日)
  20. 〈英皇寿辰授勋,军部授勋名单〉(1968年6月8日)
  21. 张家伟(2012年),页111。
  22. 张家伟(2012年),页111至112。
  23. 张家伟(2012年),页112。
  24. 张家伟(2012年),页114至115。
  25. 〈打鼓岭卅余名暴民昨午闯入英界闹事,英军五人被击伤〉(1967年8月12日)
  26. 张家伟(2012年),页114。
  27. 〈共区暴徒冲入文锦渡,捣毁铁丝网夺军警枪械,用刀斧胁迫理民官签字〉(1967年8月12日)
  28. 张家伟(2012年),页115。
  29. 〈华界暴徒越界滋事,夺去英军三枝枪械〉(1967年8月11日)
  30. 〈文锦渡大捷详情:港英露丑后吓得封锁边界弃守警署〉(1967年8月12日)
  31. "Supplement to Issue 446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31 May 1968, p.6304.
  32. "Supplement to Issue 4475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30 December 1968, p.13910.
  33. "Supplement to Issue 465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6 May 1975, p.5857.
  34. "Supplement to Issue 4657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12 May 1975, p.6186.
  35. 〈夏卓贤中将今抵港履新〉(1976年3月24日)
  36. 〈在英港防卫经费协议下,首幅军地交还港府〉(1976年3月10日)
  37. 〈青年协会建成赤柱活动中心〉(1975年11月29日)
  38. 〈新界区公益金百万行本周大窝口出发〉(1977年1月19日)
  39. 〈陆军副司令麦仕德检阅童军服务队〉(1976年3月23日)
  40. "Supplement to Issue 4718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28 March 1977, p.4282.
  41. "New deputy chief" (12 May 1979)
  42. "Supplement to Issue 47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30 December 1976, p.3.
  43. "Supplement to Issue 471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1 March 1977, p.2829.
  44. "Supplement to Issue 5005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ondon Gazette, 11 March 1985, p.3469.
  45. "McALISTER, Major-General Ronald William Lorne" (September 2015)

参考数据

英文数据

中文数据

  • 〈华界暴徒越界滋事,夺去英军三枝枪械〉,《工商晚报》第一页,1967年8月11日。
  • 〈共区暴徒冲入文锦渡,捣毁铁丝网夺军警枪械,用刀斧胁迫理民官签字〉,《香港工商日报》第四页,1967年8月12日。
  • 〈打鼓岭卅余名暴民昨午闯入英界闹事,英军五人被击伤〉,《香港工商日报》第四页,1967年8月12日。
  • 〈文锦渡大捷详情:港英露丑后吓得封锁边界弃守警署〉,《大公报》第一张第一及第三版,1967年8月12日。
  • 〈英皇寿辰授勋,军部授勋名单〉,《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1968年6月8日。
  • 〈青年协会建成赤柱活动中心〉,《华侨日报》第四张第一页,1975年11月29日。
  • 〈在英港防卫经费协议下,首幅军地交还港府〉,《工商晚报》第三页,1976年3月10日。
  • 〈夏卓贤中将今抵港履新〉,《工商晚报》第二页,1976年3月24日。
  • 〈陆军副司令麦仕德检阅童军服务队〉,《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三页,1976年3月23日。
  • 〈新界区公益金百万行本周大窝口出发〉,《华侨日报》第二张第二页,1977年1月19日。
  • 〈结束卅五年军旅生涯,驻港三军副司令麦仕德少将卸任〉,《华侨日报》第三张第三页,1977年3月24日。
  • 六七暴动40周年回顾:走过香港文革的岁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苹果日报》,2007年5月6日。
  • 张家伟着,《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年。 ISBN 978-9-88808-396-1
  • 文化大革命志补卷一:赤祸香港》。延陵科学综合室,造访于2016年12月28日。

外部链结

军职
前任者:
班纳少将
驻港英军副司令
1975年2月-1977年3月
继任者:
祁百川准将
啹喀旅少将
1975年2月-1977年3月
继任者:
夏卓贤爵士
荣衔
前任者:
班纳少将
玛丽公主直属第10啹喀来福枪团上校
1977年3月-1985年2月
继任者:
庄俊彦准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