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鸳鸯(学名:),本名
鸳鸯![]() | |
---|---|
![]() | |
鸳鸯雄鸟、雌鸟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科: | 鸭科 Anatidae |
属: | 鸳鸯属 Aix |
种: | 鸳鸯 A. galericulata |
二名法 | |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 |
![]() | |
鸳鸯的分布。深绿:本土、留鸟;浅绿:外来引进;浅蓝:迁徙范围;深蓝:越冬地;黄色:繁殖地。 |
历史
现今的鸳鸯本名为“㶉𫛶”,因其常常是雌雄相伴活动,古人视作鸳鸯(赤麻鸭)的同类。古人又认为㶉𫛶“其色多紫(《尔雅翼》)”,而将它称作“紫鸳鸯”,李白诗中就多次写到紫鸳鸯,如“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等。
而后随着㶉𫛶的“人气”不断提升,民间开始有意无意地将“紫鸳鸯”的“紫”字省去,直接呼㶉𫛶为“鸳鸯”,如北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里的鸳鸯与㶉𫛶甚至被交换了名字。 《尔雅翼》特别澄清道:“今妇人闺房中,饰以鸳鸯,黄赤五采,首有缨者,皆㶉𫛶耳。”但紧接着又说:“然㶉𫛶亦鸳鸯之类。”显然没有对㶉𫛶取代鸳鸯的现象表达反对意见。
宋代以后,㶉𫛶在民间已坐稳了“鸳鸯”这把交椅,原来的鸳鸯(赤麻鸭)逐渐被人们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笔下仍坚持使用二者的传统名称。
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带用乌角。佩用药玉。绶用黄绿二色丝、织成㶉𫛶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铜。笏用槐木
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孔雀云鴈。五品、白鹇。六品七品、鹭鸶㶉𫛶。八品九品、黄鹂鹌鹑练鹊。风宪官、用獬廌[4]
“形小如鸭,毛有五采,首有缨,尾有毛如船柁形。[5]
《本草纲目》描述的㶉𫛶外形是:首有缨是说雄性㶉𫛶头部生有彩色的羽冠,船柁形尾毛则是指拢翼后直立于背部两侧的栗黄色帆状饰羽。明《食物本草》绘有㶉𫛶的彩色插图,与如今家喻户晓的“五彩鸳鸯”形象基本一致。
明代七品文官补子的图案即名为“㶉𫛶”,其形像也和“五彩鸳鸯”即如今的鸳鸯形象相近。
到了清代,雍正时期由宫廷画师余省(字曾三)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不再是赤麻鸭而是原来的㶉𫛶,而“㶉𫛶”之名没有像《营造法式》那样转让给赤麻鸭,而是参照补子上已严重失真的㶉𫛶模样,创造出一个与“鸳鸯”似像非像、长有紫色羽毛的新“㶉𫛶”。这样一来,㶉𫛶的“鸳鸯”身份终于得到官方认可,“鸳鸯”不再有争议,而今人在解释“㶉𫛶”时几乎只含糊地说是“一种水鸟”,完全忘记了它与鸳鸯的本来面目。
特征


在繁殖季节,雄性鸳鸯色彩极为艳丽,喙为少见的鲜红色,端部具亮黄色嘴甲。额部和头顶中央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枕部红铜色的羽毛后颈暗绿按紫色的羽毛都很长,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头套”上体深色腰部和背部褐色并带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下体浅色,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桔红色,这是鸳鸯的一个显着特征。
雌性鸳鸯远不如雄性鸳鸯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帆状三级飞羽”雌鸟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喙灰色。
在非繁殖季节,雄性鸳鸯色彩与雌性相似,皆为灰色。
鸳鸯体长41-49厘米,翼展65-75厘米。
食物
本物种为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各种草籽、作物种子、坚果等,此外动物性食物包括蚂蚁、蝗虫、甲虫、蜗牛、蜘蛛、小鱼等。
保护
图片
![]() 卵 |
![]() 鸳鸯幼鸟 |
![]() 鸳鸯雄鸟 |
![]() 鸳鸯雌鸟 |
---|---|---|---|
![]() 正在歇息的鸳鸯 |
![]() 在树枝上的鸳鸯 |
![]() 交尾中的鸳鸯 |
![]() 幼鸟与母鸭 |
![]() 元代鸳鸯瓷茶壶 |
![]() 日本17世纪 鸳鸯形莳絵香合 |
![]() 清代·鸳鸯形式的瓷制酒壶 |
![]() 鸳鸯荷花图局部 |
参考文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12, 2012: e.T22680107A40697187 [2016]. doi: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80107A40697187.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 《禽经》
- 《荆楚岁时记》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