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
《马赛曲》(法语:)是法国国歌,又译名《马赛进行曲》。曲则是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维奥蒂于1784年创作,歌词由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在1792年4月25日创作。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向奥地利帝国宣战,引发法国大革命战争与第一次反法同盟。他在该日晚间于当时斯特拉斯堡市长德特希家中创作该曲,并题名为《莱茵军团战歌》(法语:);同年8月10日,来自马赛的志愿军前赴巴黎支持杜乐丽起义时高唱此歌而得现名,亦因此风行全法国。1795年7月14日,国民公会宣布定此曲为国歌,取代了法兰西王国的国歌《亨利四世进行曲》。
![]() 歌谱 | |
![]() | |
作词 | 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1792年 |
采用 | 1795年 |
样本 | |
马赛曲(器乐伴奏)
|
![]() | |
---|---|
1590 - 1792 | 亨利四世进行曲 |
1792 - 1799 | 马赛曲 |
1799 - 1815 | 出征歌 |
1815 - 1830 | 法兰西王子返回巴黎(亨利四世进行曲) |
1830 - 1848 | 巴黎人 |
1848 - 1852 | 吉伦特派之歌 |
1852 - 1870 | 向叙利亚进发 |
1870 - | 马赛曲 |
.jpg.webp)
马赛曲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失去了国歌地位(但拿破仑一世并没有禁唱马赛曲),军歌《出征歌》新成为了新国歌。之后路易十八的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更是被禁止,《亨利四世进行曲》以《法兰西王子返回巴黎》之名重新成为王国国歌。1830年七月革命时再次为人传唱,并由著名音乐家进行管弦乐编曲,此成为后来官方指定的管弦乐版本。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和之后的拿破仑三世时期(第二共和和第二帝国)此曲又失去了国歌的地位[1][2],至1879年才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重新定为国歌。此后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法国宪法,皆定明马赛曲为国歌。
1871年存在的巴黎公社的国歌《公社马赛曲》与原曲曲调相同,但使用了不同的歌词。为巴黎公社创作的歌曲《国际歌》最初也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来歌唱。
此外,马赛曲另有俄语词谱版本,名为《工人马赛曲》,曾在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后由俄国临时政府定为俄国国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沿用一段时间,最终替换为《国际歌》。
清帝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王韬1871年在香港出版的《普法战纪》中第一次将马赛曲翻译成中文,名为《麦须儿诗》[3]。
莫札特于1786年创作的《第25号钢琴协奏曲》之第一乐章中即使用了此曲的片段旋律。
歌词
_par_Rude%252C_Arc_de_Triomphe_Etoile_Paris.jpg.webp)
原曲共有十五节左右,以下是法国总统官网上明载的段落[4],如今只演唱第一节与副歌(有时有第五、六节)。
原文 | 直译 | 可唱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