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豆
香港巴豆(学名:),大戟科植物,是香港境内的极危物种,是香港本土独有的一种巴豆。在消失多年后,于1997年,香港巴豆在青衣岛再被发现,现在受香港法例第96A章的保护。现时香港巴豆有两个亚种:一个是最初发现的品种,另一个是后来发现的变种。
香港巴豆![]() | |
---|---|
![]() | |
香港巴豆的花和叶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科: |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属: | 巴豆属 Croton |
种: | 香港巴豆 C. hancei |
二名法 | |
Croton hancei (Benth, 1861) | |
发现历史
在1850年代(19世纪50年代),汉斯()于香港岛发现香港巴豆,经鉴定为香港首次发现的物种。之后植物学家乔治·边沁()于1861年在他的《香港植物志》()记下了这个新的物种[1],但此后再无纵影。
1997年2月21日,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植物标本室的职员在三支香的最高峰,南边的山坡附近,一个林地找到一种在香港从未见过的大戟科灌木,是一种巴豆属的植物。最后经华南植物研究所的专家鉴定证实,确认它是百多年来未再有发现的香港巴豆。
现在香港巴豆的发现地点,即那一个1.05公顷的山坡,划为香港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可以保护这个罕有的物种。渔农自然护理署自然护理署亦在尝试为香港巴豆进行就地保育、迁地保育及试验人工繁植。[2]
特征
香港巴豆成长于山地林中,6月开花,由于其花果较为细小,因此不容易被发觉到[3],渔农自然护理署自然护理主任叶国梁指,「香港巴豆的果实只有手指头大小,属于有毒性植物,绝对不能吃。」[4]。香港巴豆是香港本地独有的物种,现时仅见于香港青衣岛[5],属于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和花序均被贴伏的星状毛。花瓣狭小;雄蕊约16枚,雌花通常1朵生于花序基部;萼片长圆形,长4至5毫米;子房近球形。香港巴豆一般高约2米。

香港巴豆
参考数据
- 《Flora Hongkongensis》,G. Bentham,Reeves, London,1861年出版
- 香港巴豆重现香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见「护理状况」一栏
- 香港巴豆重现香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见「特征」一栏
- 本港特有植物 1850年首被发现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07-05. - 《苹果日报》——要闻港闻(渔护署自然护理主任叶国梁的此一句话在粤语原句为:「香港巴豆的果实只有手指头大小,属于有毒性植物,绝对唔食得。」
- 香港巴豆 Croton hancei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7-09-27.
- 中国植物志44(2),丘华兴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参看
- 斑籽乌(木臼):一种与香港巴豆非常类似的植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