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一首由苏轼所写的一首古诗。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迁往汝州,四月离开黄州,途经庐山作诗。[1]:116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游玩所提七首诗句的最后一首,总结了庐山的全貌。[2]

包世臣书《题西林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分析

孙玮骍对于当中的「隐秀」和「模糊」作出了分析,认为诗中通过毫无生难字的精练文本,以引发出无穷的内涵和意义。他指出庐山常年有雾,因此他虽然没有写出庐山的形,但是写出了庐山的神态出来,以自然和人的关系表达出自然所含的道理,从当中看见了生气和灵机。他又指出,庐山是众多文人骚客都来提诗的地方,因此实际上富涵文化意义,有丰富的风貌。故此,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之中,读者和观山者可以结合自己对于庐山的见解,经过自己的想像,再加以创造。[1]

黎烈南认为,苏轼在欣赏山水时都经常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在诗文中都呈现出「网罗殆尽、 无一遗露」的意向。观察此诗,他认为「横」、「侧」、「远」、「近」、「高」、「低」表达了「人情变化无穷」的多样性。而他认为「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表达了眼前总是无穷欲望所困扰的的现象,「庐山」实际上是一个象征。[3]

参考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题西林壁 (苏轼)
  1. 孙玮骍. . 实践博雅学报. 2010-07-31, (14): 115-136.
  2. (PDF). 香港教育局.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20).
  3. 黎烈南.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5): 107-1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