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量图
(,或称分级着色图、区域密度图,英语:[注 1])是一种使用假色的统计专题地图,即:与空间枚举单位(如人口密度或人均收入)中地理特征的聚合摘要相对应的颜色。与空间枚举单位内地理特征的汇总摘要相对应的颜色,例如人口密度或平均所得[1][2][3]。
面量图能够反映变量在地理区域上的变化情况。热图和等值线图也有类似作用,但它们是利用变量来绘制区域,而面量图则反之,是汇总并填充预先划定的区域。面量图可能是使用最广泛的假色地图,因为统计数据(由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发布)通常都是按行政区划或国家发布的,因此能较容易地用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试算表等电脑软件绘制。
历史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面量图,是1826年由夏尔·迪潘男爵(Baron Pierre Charles Dupin)绘制的法国分省基础教育地图。[4]不久后,法国出现了更多不同的「着色图」(),来反映教育、疾病、犯罪和人居环境等「道德统计指针」。[5]:158随着各国人口普查的进行,人口统计数据变得更易获得,面量图很快在多个国家流行起来,其中最早是爱尔兰于1841年人口普查的官方报告中使用了面量图。[6]1850年,彩色平版印刷术普及后,越来越多面量图采用彩色着色。[5]:193
英文的“”(面量图)一词于1938年由地理学家约翰·柯特兰·赖特创造,并于1940年代起在制图家中得到广泛使用。[7][8]此外也是在1938年,格伦·托马斯·特瓦沙介绍这种图时称其为“ratio maps”(比率图),但该叫法并未得到普遍认可。[9]
结构
面量图融合了两套数据:将地理空间划分为「区域」的空间数据,以及某个变量在每个区域内汇总得到的统计数据。对于这两种数据如何在面量图中相互作用,有两种概念模式:其一是「区域主导」的,区域(通常是已有的行政单元)是统计数据收集统计的单元,这些数据就包括用于制图的数据;其二是「变量主导」的,将变量视作一种地理现象,对应着现实世界的空间分布,而区域的划分仅仅是基于数据分布的技术操作。[10]
注释
- “”来自希腊语“”(choros,区域)和“”(plethos,大量)。
参考文献
- Dent, Borden. 2nd. W.C. Brown. 1990. ISBN 978-0-697-07991-6.
- Tobler, Waldo. .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73, 5 (3): 262–265 [2022-03-11]. doi:10.1111/j.1538-4632.1973.tb01012.x.
- Adams, Aaron; Chen, Xiang; Li, Weidong; Zhang, Chuanrong. . Public Health. 2020, 183: 36–37. PMC 7203028
. PMID 32416476. doi:10.1016/j.puhe.2020.04.034.
- Dupin, Charles. . Bruxelles: s.n. 1826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 Robinson, Arthur H.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 Ireland. . Dublin: H.M. Stationery Office. 1843: lv [202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6).
- John Kirtland Wright (1938). "Problems in Population Mapping" in Notes on statistical mapp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apping of population phenomena, p.12.
- Raisz, Erwin. 2nd. McGraw-Hill. 1948: 249.
- Trewartha, Glenn T. . Geographical Review. Jan 1938, 28 (1): 102-111. JSTOR 210569. doi:10.2307/210569.
- Chrisman, Nicholas. 2nd. Wiley. 2002: 65. ISBN 0-471-3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