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里

霄里,是台湾桃园市八德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西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霄里里、龙友里、竹园里。

霄里原本是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社名,今日的霄里地区仅为昔日霄里社生活范围的的一部分。在清代乾隆6年,便有汉人移居此地,与此地凯达格兰族霄里社的通事头目「知母六」共同开凿霄里大圳并汇集山脚多处涌泉水形成「霄里池」,来灌溉此一带的稻田。因为当地的涌泉发达,一年四季水源充足,所以稻作甚丰,故有:「看不尽的霄里田,吃不完的霄里米,斩不完的鹰哥竹」。

霄里社

霄里社为淡水社十二社之一,属凯达格兰族,霄里社域包括番仔寮台地和龙潭台地,大致是由桃园台地的南端迆逦至龙潭台地,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区域,亦即桃园台地与中坜台地之间的崖脚。贫瘠的红黄土壤夹带古河床冲积下之大量卵石,很难开辟为良田,境内河川又无灌溉之利,故此区曾被称为北部最贫困的地方,开发较晚,直到清雍正年间还是荒烟蔓草。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霄里社频频与汉人合作,在水利开发上相当突出。根据荷兰时期的调查,1650年霄里社户口计有32户、95人,而日治初期1910年所调查的「熟蕃户口」,则有38户,男100人、女34人,共134人。现今八德市霄里、霄里东南的大溪社角、番仔寮,西南至平镇市的社仔、杨梅水尾、龙潭九座寮、铜锣圈,是为霄里社过去的活动范围。其后裔一部分住在大溪社角、番仔寮,一部分住在龙潭十股寮,对于开发龙潭有相当的贡献。[1]

旅游

文化资产

  • 八德喻竹居(历史建筑,霄里路468-1号)

人物

凯达格兰族与汉人共同开凿的霄里池
  • 知母六(汉化名:萧那英;为凯达格兰族人):龙潭十股寮的萧家族谱的开基祖知母六,汉名为萧那英,1738至1767年之间担任霄里社通事。1741年薛启隆和知母六共凿霄里大圳,其水由山脚泉水孔开导水源,灌溉番仔寮三块厝南兴庄棋盘厝八块厝山脚庄,共六庄田甲。水额十分匀摊,番佃六、汉佃四。内有陂塘大小四口。他又在1748年筑灵潭陂(即龙潭大池)。龙潭曾被称为北部最贫困之地,开发较晚,为解决缺水问题,霄里社频频与汉人合作,在水利开发上相当突出。[1]

客家文化与景点

大火房浣衣池
  • 霄里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官路缺
  • 霄里玉元宫
  • 顺天护国宫
  • 霄里国小
  • 盘营古墓
  • 霄里涌泉(10处浣衣空间)
  • 客家宗祠
    • 袁家「德庆堂」、「汝南尊亲堂」
    • 何家「卢江堂」
    • 谢家「宝树堂」
    • 彭家「陇西堂」
    • 吴家「至德堂」
    • 钟家「颖川堂」
    • 卢家 (2017年改建)
  • 垒石文化
  • 和成八音团:袁明瑛带领的客家八音团,团址位于霄里官路缺袁家祠堂「德庆堂」内。[2]

参考文献

  1. 张素玢:〈龙潭十股寮萧家:一个霄里社家族的研究〉,潘英海、詹素娟主编:《平埔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1995)。
  2. . [201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8).

其他相关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