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钢琴

电钢琴(Electric piano)、数字钢琴(Digital piano)、电子琴(Electronic piano),都是键盘(KEYBOARD)乐器的通称。通常用来称呼模仿传统钢琴或管风琴的声音与弹奏感。而目前电钢琴通常指模仿传统钢琴的乐器,如Alesis Prestige 电钢琴。而电子琴,在台湾用来指类似CASIO这类的小型键盘,不着重于模仿钢琴,而更重于创新音色,轻巧好弹的琴键。

电钢琴目前的型式如下

- 便携式: 只有键盘部分,可放桌上或使用简易琴架,如常见的折叠X架,并接上一个延音踏板。不过目前的厂商也多会提供类似传统钢琴型式的琴架与三踏板作为选购。

- 直立式: 样子类似直立式传统钢琴,也就是连接者键盘的脚架与三踏板,也通常有琴盖与琴椅,如常见的FLYKEYS SK3。

以上为市场的通常用法,但制造商与专业人士则以下面方式细分传统的电钢琴/数字钢琴的差异。

Wurlitzer 112吉他音箱
RMI 368X的控制接口,可控制低音程度、音色及音量

电钢琴(Electric piano),是一种具有拾音器键盘乐器,其发声原理是使用钢琴设备碰撞钢琴弦或金属片的声音,再经由拾音器转化成电信号,输出至放大器吉他音箱)或录音设备。

历史

随着电钢琴的发展及音乐风格演化的需要,后来有很多电钢琴已经由原本的钢琴弦换成了金属片作为振动体,以令音色有更多变化及满足曲风的需求,如Rhodes PianoWurlitzer EP-200A等等。[1]但亦有不少电钢琴至今仍保留使用钢琴弦,如YamahaCP-70 Electric Grand Piano、Electra Piano等等。

比较

与电吉他及电贝斯的比较

电钢琴与电吉他电贝斯同样都具有拾音器,也都是需要通过放大器(吉他音箱)的乐器。

不同的地方是,电钢琴属于键盘乐器,电吉他则属于拨弦乐器。

与钢琴的比较

电钢琴与钢琴相同的地方是,其木造琴键牵动琴身内部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碰撞琴弦发出振动声音。

不同的地方是,电钢琴是运用了电磁学原理,由每条琴弦对应的每粒拾音器来感应,并收集每条琴弦的振动;当琴弦振动时,切割了拾音器的磁感线,从而使拾音器接上的导线中产生不同频率电流,当这些电流通过电辅音箱还原时,就成了电钢琴的声音;但钢琴则是直接通过共鸣箱让琴槌弹奏的声音比较大声,钢琴也没有拾音器。

与数字钢琴及数字合成器的比较

数字钢琴数字合成器都是使用数字信号,也具有General MIDI的大量乐器音色可以使用,然而这些特征,电钢琴并没有。

电钢琴与数字合成器的最大不同在于:1.其仿真真实三角大钢琴(GrandPiano)的数据容量远远大于数字合成器,这样使钢琴音色的品质更加逼真,而其他音色对于电钢琴并不是主要音色;2.电钢琴的手感,更加接近真实钢琴的锤感,数字合成器键盘则更多地考虑各种音色的演奏;3.电钢琴的音色是内置在琴内的,而数字合成器的音色可以由演奏者自行编辑改变;4.电钢琴更多面向自娱,本身有功率放大器和喇叭,而合成器考虑舞台的演奏琴内并无喇叭。

电钢琴的音色已被列入MIDI规格当中,所以可使用数字钢琴或数字合成器仿真电钢琴的音色演奏,如下表:

No.英语中文
5Electric Piano 1电钢琴1
6Electric Piano 2电钢琴2
Patch Number Bank Number English 中文
Piano(钢 琴)
50Rhodes Piano
1Detuned Electric Piano 1失谐电钢琴1
2Electric Piano 1 Variation
360's Electric Piano60年代电钢琴
60Chorused Electric Piano
1Detuned Electric Piano 2失谐电钢琴2
2Electric Piano 2 Variation
3Electric Piano Legend
4Electric Piano Phase

制造商列表

  • Allen Organ公司
    • RMI系列的Electra-piano
  • Hohner公司
    • Cembalet
    • Pianet
  • Wurlitzer公司
    • Wurlitzer电钢琴
  • 芬达乐器公司
    • Rhodes Piano
  • 河合乐器制造公司
    • EP系列
  • 山叶公司
    • CP系列
  • ALESIS 公司
    • PRSTIGE 系列
  • FLYKEYS 公司
    • FK、SK、P、FP系列
  • ARTESIA PRO 公司
    • A系列、PE系列

图集

参见

  • Clavinet电钢琴

参考来源

  1. . Reverb News. 2015-05-06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