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墙
双眼墙又称双重眼壁(英语:),是一种形成于强度高的热带气旋的一种结构。当一个热带气旋风速大于185每小时(115英里每小时)且强度还在增强时,就有可能发展出双眼墙结构[1]。双眼墙结构是指热带气旋原本眼墙外层云系形成第二个眼墙,并且向内移动,内层眼墙会绕着外层眼墙旋转,直至减弱而消失。其一般会伴随着眼墙置换循环,例如2003年掠过巴士海峡及珠江口一带的台风杜鹃[2];不过亦有出现双重眼壁,但最后眼壁更替失败的热带气旋,路径与杜鹃相当接近的2013年台风兔即为一例。当热带气旋发展出双眼墙时可以视为其强度达到一个巅峰的指针[3][4],若双眼墙顺利完成置换,则风暴强度有机会增强到更高的水平[5],但过程中气旋系统强度会略为减弱[6]。
历史
最早发现双眼墙是在1956年的台风莎拉[7]和1960的飓风唐娜[8],当时将其描述为「台风眼里面有台风眼」[7]。1982年Shaprio等人曾利用轴对称模式解释环形对流的内缩可能是由加热与涡度交互作用造成的,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能用此种架构来解释台风双眼墙的形成[9][10]。1997年时,Montgomery等人提出双眼墙结构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径向移行线性罗士比波反应有关[11]。2000年时,Kossin等人对于双眼墙内中心涡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对双眼墙的形成做更多研究[12]。
2012年杨忆婷在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发表的论文中给出了一个双眼墙的定义:台风需要具有沟壑(Moat)结构且足够明显、外眼墙要有够深的对流、要有一定程度的轴对称以及外围环流需要是外眼墙而非螺旋雨带[13][14]。
特征
拥有双眼墙的台风在太平洋发展的主要都是形成于琉球群岛的南方海域和日本南方的小笠原群岛周围和马绍尔群岛的北方海域,而南海海域则未曾出现过[15]。且大部分中心旋转的涡度都比外围强六倍以上[16],大部分都出现在8到10月的台风中[15][17]。双眼墙中,内眼墙的平均直径约为25公里、外眼墙直径约为75公里,内眼墙平均高度约5公里、外眼墙平均高度约10公里,内眼墙的平均厚度约10公里、外眼墙为15公里[15]。
双眼墙形成后,外眼墙会阻断内眼墙的水气[18],内部的眼墙则会开始减弱,最终被外眼墙吸收[19],完成眼墙置换。若内眼墙与外眼墙顺利地完成置换[20],则热带气旋系统可能增强到更高的强度[5],也因此许多新闻媒体都会关注发展出双眼墙的台风[21][1],并认为该种台风可能发展出扎实的结构[22]。部分气旋在发展出双眼墙结构时会出现路径摆动的现象[23]。
双眼墙形成后,内眼墙的水气将被外眼墙阻挡,中间出现一个空旷区域称为沟壑(Moat),而不同强度的台风发展出双眼墙时沟壑的宽度也会有所不同,较强的台风沟壑会较窄,而较弱的台风其沟壑的宽度大小则不一[24]。
结构
双眼墙的结构中,内侧的眼墙称为内眼墙,外侧的眼墙称为外眼墙,内外眼墙之间出现一道环状的干燥无云区域,犹如护城河,称为沟壑(Moat)[15]。
参考文献
- . 三立新闻. 2018-07-10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香港天文台. 2014-04-14 [2015-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 . 自由时报. 2017-07-29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高德顺; 徐秀娥; 戴安玮. . 中时电子报. 2018-10-03 [201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 . 东森新闻云. 2018-09-13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 东森新闻. 2018-07-07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Fortner, L.E. . Bull. Amer. Meteor. Soc. 1958, 30: 633–639.
- Jordan, C.L.; Schatzle, F.J. . Mon. Wea. Rev. 1961, 89 (9): 354–356. Bibcode:1961MWRv...89..354J. doi:10.1175/1520-0493(1961)089<0354:WNTDEO>2.0.CO;2.
- Shaprio,L. J., and H. E. Willoughby, 1982: The response of balanced hurricanes to local sources of heat and momentum. J. Atmos. Sci., 39, 378-394.
- Schubert, W. H., and J. J. Hack, 1982: Inertial stability and tropical cyclone development.J.Atmos.Sci.,39,1687-1697.
- Montgomery, M. T., and R. J. Kallenbach, 1997: A theory for vortex Rossby-waves in its application to spiral bands and intensity changes in hurricanes.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23, 435-465.
- Kossin, J., P., W. H. Schubert, and M. T. Montgomery, 2000: Unst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a hurricane’s primary eyewall and a secondary ring of enhanced vorticity. J. Atmos. Sci., 57, 3893-3917.
- 杨忆婷; 郭鸿基. .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 2012. doi:10.6342/NTU.2013.02480.
- 白意诗; 郭鸿基; 林依依. .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 2014. doi:10.6342/NTU.2014.01930.
- 陈正改 (Joe C. K. Chen). . 中华防灾学刊 (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 2015-02-01, 7卷 (1期): P5 – 24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 自由时报. 2004-03-08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吴尚芸、陈永青、陈榕、陈姵恩 「墙」「墙」滚-台风双眼墙形成机制之探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级中学 2008年
- . 苹果日报. 2015-08-06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 . 雅虎新闻. 2018-09-13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 苹果日报. 2018-07-07 [201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 . 雅虎新闻. 2018-09-02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 雅虎新闻. 2018-07-07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5).
- 张保亮; 洪景山. . 大气科学. 2006-06-01, 34卷 (2期): P143 – 156 [2018-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江豪章. .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 2006-01-01. doi:10.6342/NTU.2006.00190.
- 台风双眼墙形成机制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郭鸿基、林李耀,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 [2013-7-12]
- . 苹果日报. 2007-08-18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 Rozoff, Christopher M.; Schubert, Wayne H.; McNoldy, Brian D.; Kossin, James P. .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6, 63 (1): 325–340 [2014-07-08]. Bibcode:2006JAtS...63..325R. ISSN 1520-0469. doi:10.1175/JAS3595.1.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9). Rainband.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1-06-06. Retrieved on 2008-12-24.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9). Banded structure.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1-06-06. Retrieved on 2008-12-24.
- (PDF).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9-14).
- 苏力变成双眼墙台 路径将不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社 2013年7月12日
- Black, M. L., and H. E. Willoughby, 1992: The concentric eyewall cycle of Hurricane Gilbert. Mon. Wea. Rev.,120, 947-957.
- Dritschel, D. G., and D. W. Waugh, 1992:Quantification of the inelastic interaction of unequal vortices in two-dimensional vortex dynamics.Phys. Fluids, A4,1737-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