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

陆浑,又称陆浑之戎贲浑戎[注 1],中国古代部落,为允姓之戎的分支。陆浑在春秋时,原在秦国活动,后其领土迁至河南一带,居住于陆浑,成为晋国附庸。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被晋国消灭,其部落成员分散在楚国及河南,之后消失。

历史

陆浑,源出允姓之戎,居住在陆浑,以此得名。在秦国、晋国的西北一带活动[1][2]

前666年,晋献公娶二女,小戎子生夷吾,为日后的晋惠公[3]。小戎子为允姓[4],晋惠公之母可能出于陆浑。晋惠公曾因骊姬之乱出亡秦国,回国即位后,开始将陆浑部落带往晋国[1][2]

前649年,周襄王时代,发生王子带之乱,陆浑部落也曾参加[5][6]

前638年,秦国与晋国将他们迁到河南伊川[7][8][9]

前606年,楚庄王征伐陆浑,至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慰问,楚庄王问九鼎轻重[10]

前587年,晋国率陆浑等侵宋[11]

前534年,晋国率阴戎伐周[12]周景王派詹桓伯责备晋平公,提到阴戎是由晋惠公引进中原[1]。杜预认为,阴戎即陆浑[2]

晋楚争霸期间,晋国怀疑陆浑与楚国勾结。前525年八月,晋国荀吴率军消灭陆浑,其国君出奔至楚国,其部落逃至甘鹿(今河南嵩县[13]。此后对陆浑的记载消失,河南的陆浑县陆浑山等等地名源自这个部落[14],为陆姓的其中一个来源[15][16]

活动地区

在春秋时期,陆浑戎原居于陆浑,因此得名。其地在秦晋的西北方[8],约当河套地区,顾颉刚考证约在渭水之南,终南山一带。晋惠公时代将他们带往晋国。前638年,秦国与晋国将陆浑部落迁至河南伊川,此地后来也被改称为陆浑[9]

在被晋国击败之后,其国君出逃至楚国,剩下余部逃往甘鹿。顾祖禹《方舆纪要》认为甘鹿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据《水经注》,甘水出自鹿蹄山,附近为陆浑旧城[17],在今河南嵩县西北。因此甘鹿应是指今河南宜阳嵩县一带[18][19]

汉朝初年的陆贾,唐司马贞引《陈留风俗传》,认为其先祖可能是陆浑国君[15]

相关人群

伊雒之戎与陆浑

当时居住在伊水洛水一带的部落被统称为伊雒之戎。据史记,陆浑也是其中之一。

阴戎与陆浑

杜预认为,阴戎即陆浑之戎。晋国将此地带称为阴地,因此地居河南山北,故称阴地[20][21]。陆浑被称为阴戎,可能是因为迁至伊川之后,居在阴地,故称。但在史书记载中,阴戎与陆浑并称,因此可能是不同的部落。陈槃认为,陆浑戎与阴戎的先祖相同,但因居地不同,而有不同称呼[22]

九州之戎

杜预认为,九州之戎,即陆浑戎,即阴戎。

学者陈槃余太山认为在陆浑国被灭之后,一部份部众被编入九州之戎中,所以九州之戎也被称为陆浑。陈炫玮认为,九州之戎为陆浑戎、扬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与阴戎,九个族群的合称[23]

族源考证

《后汉书》将陆浑列为西羌之一[21]

王国维认为,陆浑出自𤞤狁,为匈奴部族。

若据杜预说法,陆浑起源于敦煌,则陆浑可能是月氏的后代。

据东汉荀济引用《汉书》记载,称塞种与陆浑皆为允姓之戎后代[24]。学者杨宪益饶宗颐等主张陆浑戎为塞种。余太山认为允姓之戎为少昊后裔,后西迁发展为塞种,塞种创建了月氏与贵霜王朝,由于塞种人与吐火罗人同样皆源自原始印欧人[25][26]。余太山进一步推测,与允姓之戎相同,其他源自黄帝的氏族,可能皆带有原始印欧人血统[27]

中华民国学者刘节考证,允字古字与羌、姜相近,因此允姓之戎即姜姓之戎,皆源于羌族。陆浑虽有源自姜姓与允姓两种不同说法,但不冲突[28]。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冉光荣等人[29],认为伊洛之戎与陆浑戎等,皆为姜姓之戎,与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黄烈等人支持这个说法。

学者何光岳主张陆浑等部落源自东夷。学者林沄认为,西戎人群是由华夏人群分裂出来[30][31]

注释

  1. 见《公羊传》。钱大昕《潜研堂答问》中认为这是传写之误,应为古文“睦”字。其音近于“陆”。

参考文献

  1. 《左传》〈昭公九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偪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
  2. 杜预注:「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
  3. 《左传》〈僖公28年〉:「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
  4.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昭九年传称,晋率阴戎伐颍。王使辞于晋,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知戎为允姓也。」
  5. 《左传》〈僖公11年〉:「夏、扬拒、泉皐、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
  6. 《史记》〈匈奴列传〉:「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
  7. 《左传》〈僖公22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8. 杜预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也。计此去辛有过百年,而云不及百年,传举其事验,不必其年信。」
  9. 孔颖达《正义》疏:「昭九年传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是此戎为允姓也。彼注云:『瓜州,今敦煌。』则陆浑是敦煌之地名也。徙之伊川,复以陆浑为名,故至今为陆浑县。十一年传称:『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则伊、洛先有戎矣。而以今始迁戎为辛有言验者,盖今之迁戎,始居被发祭野之处故耳。」
  10.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11. 《左传》〈成公六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师于针。」
  12. 《左传》〈昭公九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杜预注:「阴戎,陆浑之戎。颖,周邑。」
  13. 《左传》〈昭公十七年〉:「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苌弘谓刘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陆浑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警戎备,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宣子梦文公携荀吴,而授之陆浑,故使穆子帅师,献俘于文宫。」
  1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其下有陆浑城、陆浑山、陆浑关、陆浑县等。
  15. 《史记索隐·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
  16. 《康熙字典》〈陆〉:「又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
  17. 《水经》〈甘水注〉:「甘水,出弘农宜阳县鹿蹄山,山在河南陆浑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
  1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顾祖禹《方舆纪要》及《汇纂》谓甘鹿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五十里。《水经》〈甘水注〉谓,鹿蹏山在河南陆浑故城西北,则甘鹿在今河南嵩县西北,江永《考实》谓『以传证之,似亦可据。』其实两者相距不远。」
  19. 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甘鹿,地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北。」
  20. 《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杜预注:「阴地,晋河南山北,自上洛以东,至陆浑。」
  21. 《后汉书》〈西羌传〉:「后九年,陆浑戎自瓜州迁于伊川,允姓戎迁于渭汭,东及轘辕。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阴戎之种遂以滋广。」
  22.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然陆浑戎与阴戎,种姓虽同,居住地则有别。陆浑城在今河南嵩县北三十里,阴戎则在晋国阴地。」
  23. 陈炫玮《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其中九州之戎,过去或以为仅为陆浑戎一族,笔者考证其族群共包括了陆浑戎、扬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阴戎等九族。」
  24. 荀济〈论佛教表〉:「案释氏源流,本中国所斥,投之荒裔,以御魑魅者也。乃至舜时,窜梼机于三危。《左传》:『允(音捐)姓之奸,居于瓜州。』是也。杜预以允姓,阴戎之别祖,与三苗俱放于三危。《汉书》〈西域传〉:『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炖煌。为月氏迫逐,遂住葱岭南奔。』又谓:『悬度、贤豆、身毒、天毒,仍讹转以塞种为释种,其实一也。』允姓与三苗比居,教迹和洽。其释种不行忠孝仁义,贪诈甚者,号之为佛。」,收入《广弘明集》卷7。
  25. 余太山,〈贵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属〉,发表于《文史》第38辑,1994年。
  26.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页138-141。
  27.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28. 刘节《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论》,台湾正忠书局,1948年出版。
  29. 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等着《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30.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31. 林沄《戎狄非胡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