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子
钿子,又叫做钿子头、扣碗头,为一类清朝贵族女性所配戴的标志性冠饰,呈现半圆状,向后脑勺倒扣。
钿子头由金属制成框架并复上黑段、蚕丝网、藤等材质制成。早期在吉庆盛典时,配合吉服穿着。后期在日常生活中,亦配戴[1]:328,在广义上是旗头的一种。其来源源是清朝早期的包头巾,康熙年间出现具金属架的包头巾,即为钿子雏型,至清中期(乾隆至道光年间)钿子兴盛发展,到了清晚期主要装饰风格形式定型并取代吉服冠成为更为常见的女性冠饰。钿子由钿花装饰程度分满钿、半钿,因多用于日常生活佩戴,又称常服钿[1]:328,饰满凤凰的满钿亦称凤钿,而到了清末在钿子上插饰花簪的习惯演变出了挑杆钿子。
装饰风格
- 钿子正面
- 钿子背面
- 钿子侧面
- 钿子侧面
- 钿子细节
- 钿子侧面
半钿
嵌有较少钿花的钿子称为半钿。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记“满钿七块、半钿五块,皆用正面一块,钿尾一大块,此所同者,所分者则正面之上长圆饰,或三或五或七也。”[2]:60通常为日常生活中所配戴。老年妇女、寡妇所戴[1]:328。有时会在配戴半钿时追加簪饰。
满钿和凤钿
相较于半钿,满钿镶有更多钿花,日常生活配戴。年轻女子所戴[1]:328。通常使用于较重大的场合例如宫宴宴会、婚嫁等;和半钿一样有时在配戴时会再追加簪饰。
而当钿子的钿花为凤凰造型时通常称为凤钿。装饰七支翟鸟,鸟衔珠串,垂至眉间。留存的实物中,有五只金累线凤鸟在上,下排点翠翟鸟九支。另一种形式凤钿,全套包含钿口、钿顶(钿尾)及面簪八件,即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记“凤钿之饰九块”[2]:59—60。
由于清代对于首饰图案的阶级规范较不严格所以凤钿并非仅皇后可配戴,亦有亲王、皇子命妇配戴凤钿的画像留存。
红绒钿子
除了在钿子上装饰金属或纸胎钿花以外有时会在原有的钿花下再饰有红绒制成的钿花,通常见于婚嫁用的钿子。
挑杆钿子
挑杆钿子起源于在钿子上簪花、追加其余簪饰的习惯,至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出了在原有的钿子上左右各簪一枚大型花簪的装饰风格,称为挑杆钿子。
前身与清早期雏型
清中期的兴盛发展
到了乾隆时期花丝镶嵌、点翠、嵌宝、缉珠等宫廷首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颠峰,钿子也在此时开始兴盛、迅速发展,装饰风格越见华丽,此时钿子上的钿花尚无成规要求,常可见饰满凤凰的钿子,即为凤钿。
此时清代宫廷钿子的地位逐渐上升、配戴场合也在增加,但是尚不如清晚期时普及,由此时期的画像中可见许多命妇身着吉服袍时搭配钿子不配戴吉服冠,不过在郎世宁及其余宫廷画师所作《心写治平》、《清院本亲蚕图》、《塞宴四事图》、《万国来朝图》和道光时期的《雍宫式范》可见清中期的后妃在重大典礼时仍以穿朝服配戴朝冠、穿吉服袍配戴吉服冠为主。
年间重绘康熙万寿图,图中的后妃们配戴着钿子|250px]]
清晚期
此时期钿子上钿花的搭配形制已大约固定,其使用场合也十分普及,日常、婚嫁、重要庆典皆有配戴的几率。 光绪帝大婚图册中可见身着吉服袍配戴钿子的命妇,慈禧太后也留有身着吉服袍并且配戴簪花钿子的画像。故有研究者推论,清中期以来已成为穿着吉服时主要的冠饰[1]:328,已取代吉服冠。
戏曲与现代影视发展
外部链接
故宫博物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考文献
- 王倩倩. . 艺术品鉴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 (2017年01期): 328. ISSN 2095-2406 (简体中文).
- 陈慧霞. .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6, (2016年第二十八期): 53—124 [2021-10-19]. ISSN 1029-47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繁体中文).
- 记者:杨文杰. . 责任编辑:张淳. 新华网. 2018-09-18 [2022-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简体中文).
随后,剧组曾就“萧太后”形象解读道,由于没有历史资料可以参考,因而剧组服装师在研读了大量契丹服饰文本性描述、找了各种可能参考的资料基础上,发现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的“萧太后”是最有特点的服饰造型,因而剧中归亚蕾的扮相就是对该画作的还原再现。而据考证,实际上,归亚蕾服装造型出自《清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