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儿童

钥匙儿童英語:)是指常常一个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长监督的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往往是工作到比较晚,因此他们经常放学后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

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的一个儿童

名词的历史

“钥匙儿童”一词中,latchkey指的是一般居民的家门的闩锁钥匙。钥匙通常会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或隐藏在后门的垫子(或一些其他物体)下面。该名词似乎首次出现在1942年的一个CBC广播节目“讨论会-题目:战争如何影响加拿大的儿童”[1]中;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父亲应征入伍,母亲也要做工,儿童被独自留在家里的现象很普遍[2]。鉴于“讨论会”与会者都熟悉这个词并暗示其为口语惯用词,它可能早于1942年产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指“那些5岁至13岁的、放学后照顾自己、直到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回家的儿童”[3]

鉴于更具体的情况,加州圣马力诺公共图书馆定义“图书馆钥匙儿童”为:“在其父母或监护人要求下,经常放学后在公共图书馆逗留较长时间,以代替日托的儿童。‘经常’定义为每星期三天以上。‘长期’定义为每天两个小时以上。”(美国图书馆协会12条)[4]

“钥匙儿童”一词也经常用来描述西方国家的X世代(出生于1960-1980年之间的人)。根据2004年的一个市场研究,X世代是“在美国历史上最少的父母关照下度过了其重要的成长期”的一代。在这段时期,离婚率增加,参加工作的妇女也增加,在家外的儿童托管(托儿所等)尚不普遍,因此钥匙儿童十分常见[5][6][7][8]。这些钥匙儿童,在1984年的纪录片《拯救我们的儿童,拯救我们的学校》中被称为“白天孤儿”,主要来自中层或上层阶级家庭。在X世代成长的年代,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是钥匙儿童的可能性就越大。[9][10]

对儿童的影响

钥匙儿童受到的影响因年龄而异。孤独、厭煩恐惧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是最常见的。早期青少年则容易受到同龄人压力的影响,可能导致的行为包括滥用酒精、药物滥用、性滥交吸菸[11][12]。这些行为可能源于“精力过剩、同伴压力下的胡作非为、或敌意,因为缺乏适当的成人关注”[13]。然而,一些儿童却经历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早期发展的自力更生,对困难情况的适应,以及为家中大小事情出一份力的愿望。

社会经济状况和独处时间长度可以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在一项研究中,每天独自在家多于三个小时的初中生,比其他学生有更高水平的行為问题,更高比率的抑郁症,以及更低水平的自尊[14]

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儿童,往往与更大的外部化问题(诸如行为病症多动症)以及学习问题相关联。相比之下,这种关联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儿童(与他们被家长监督的同龄人相比)而言较弱[15]。2000年的一个德国的PISA研究表明,“钥匙儿童”和“核心家庭”的儿童之间没有学习成绩的显着差异[16]

身为钥匙儿童的正面影响主要是小小年纪就独立和自力更生。《双亲工作的儿童放学后的生活:一个人或和其他人》的作者黛博拉·贝勒(Deborah Belle)表明,一个人被独自留在家,可能比和儿童看护保姆或年长的兄弟姐妹待在一起更好。[17]

法律问题

钥匙儿童“独处的时间”的合法性因所在的国家、州和地区而异。在美国,联邦和地方法律通常不指定18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合法地被留下独处没有监护的任何特定年龄。然而,有些州确实有具体的年龄限制。[18][19]

若儿童在被父母留下独处没有监护的时候受到伤害,而儿童福利、儿童保护服务组织、或执法机关机构认为根据儿童的年龄或其他因素,父母作出这种选择是不恰当的话,父母可能被起诉。法律问题也对于那些工作在图书馆的人至关重要。他们担心会负潜在责任,倘若无人看管的儿童在该图书馆场地上被伤害、强奸或被绑架。特别是在关门的时候,这个问题变得至关重要,“迟迟不来接的儿童的父母导致了安全和可能的法律问题”。[20]

社区呼叫计划

一些社区提供服务,通过警察部门和社区组织,检查钥匙儿童的“报到”。电话可以由社区组织或者志愿者拨打。自动呼叫计划(例如Call Reassurance[21])会在孩子到家后拨打电话,并且需要儿童接听电话并积极承认,他或她状况良好。如果电话没有被应答,自动电话便会发送给家长、警察或其它响应中心。

参见

参考文献

  1. Replayed in CBC Broadcast "Rewind" on 2014-10-23
  2. . Random House. 1996-10-24 [2006-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8).
  3. Benne, M. Principles of children's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1
  4.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Children's Division. "Latchkey children" in the public librar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5. Clack, Erin. .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3).
  6. Thomas, Susan. . Huffington Post. 2011-10-21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7. .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3).
  8. Thomas, Susan.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7-09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9. Toch, Thomas. . Education Week. 1984-09-19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10. Corry, John. . The New York Times. 1984-09-04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11. Barlow, David; Durand, V. Mark (2008).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p. 414.
  12. "Early teens increasingly prone to smoke and drink alcohol." The Korea Herald. May 24, 1999.
  13.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s to Children's Division. "Latchkey Children" in the public librar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4. Mertens, Steven B; Flowers, Nancy. (PDF). Middle School Journal. May 2003, 34 (5): 57–6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9-05).
  15. Marshall, Nancy. .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June 1997, (43(3)): 497–514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16. (PDF).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KMK. 2000 [2006-0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7-20) (德语).
  17. Belle, Deborah. .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04-01. ISBN 0-8058-2325-5.
  18. .
  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3).
  20. Smith, K. Serving the difficult customer: a how to do it manual for library staff. New York: Neal Schuman Publishers, Inc.
  21. . Assistive Technologies. 2006-12-14 [200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