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明
乔瑟夫-马里·亚密欧特(法语:[注 1];1718年2月8日—1793年10月8日[注 2]),汉名钱德明,法裔耶稣会传教士,在清朝乾隆帝统治时期曾到中国传教。
钱德明 | |
---|---|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
逝世 | 1793年10月8日 | (75岁)
宗教信仰 | 天主教 |
民族 | 法兰西人 |
圣秩 | 耶稣会 |
生平
钱德明于1718年2月8日出生在法国土伦,就读耶稣会办的学校,1737年19岁时加入耶稣会,并在1750年到中国传教。[参 1]
钱德明于1749年陪同两名欲返国的中国青年[注 3]从欧洲出发,1750年抵达澳门,获乾隆帝传召,令其与另外两名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注 4]到北京朝见。[参 1]钱德明在1751年8月22日抵达北京接受当地主教祝福,随后朝见皇帝。[参 1]之后,钱德明定居于北京,与其他传教士过着集体组织生活,并领导着一个叫做「天神会」的儿童组织。[参 1]
1754年,钱德明发愿研究中华文化,一名叫杨雅各伯的青年负责协助钱德明。[参 2]在中国,他担任法国科学院的通信记者、乾隆帝的御用西方语言翻译官,甚至是法国驻华使团的精神领袖。[参 3]18世纪60、70年代,耶稣会遭到解散,但钱德明仍留在北京持续传教。[参 1]1793年10月8日,钱德明收到一封信,告诉他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钱德明极度哀伤。这天早上,钱德明还为路易十六举献弥撒[参 4];但夜间钱德明突然中风,不治逝世。[参 1]钱德明逝世时,英国马加尔尼使团才刚离开中国两天。他虽然没和马戛尔尼伯爵见面,但写了两封信劝他要对皇帝有耐心一些,并解释道:「这个世界(清朝)与我们是完全相反的」。[参 3]他在中国时通常使用汉名钱德明。
文化贡献

钱德明的许多作品让西方世界更加了解了远东地区的思想与生活。他撰写的一本满语辞典《鞑靼语-满语-法语辞典》于1789年出版于巴黎,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作品,在此辞典出版前,满语于欧洲可说是一种未知的语言。1772年,他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这本书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直到138年后(1910年),完整英译版才公诸于世。他的其他著作主要记录在《中国历史、科学与艺术回忆录》(,共15卷),其第12卷〈孔子传〉()比在华传教士先辈们整理得更准确、完整。
钱德明曾为了给北京的官员创建印象,演奏拉莫的大键琴曲《Les sauvages》,[参 5]这首组曲后来被放在拉莫的芭蕾歌剧《印地之爱》,他也是第一个对扯铃做出评论的欧洲人。[参 6]
钱德明和约翰·韦德更是首先把自由簧乐器传到欧洲的欧洲人,笙的引进爆发了制作自由簧乐器的风潮,最后发明了口琴。[参 7][参 8]
相关条目
- 耶稣会中国传教团
注释
参考文献
脚注
- 费赖之. .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1997-11: 1035–1066.
- de Backer. . : 27.
- Alain Peyrefitte. . : 113.
- Amyot, M. Alphonse. . : 19–22.
- Christensen, Thoma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Duckett, M. W.; ed. (1861).
- . Naxos.com. [201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 Henry Doktorski. . The Classical Free-Reed, Inc. 1998 [200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英语).
参考数据
-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Lam, Ching Wah. . Journal of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 (Leiden). 2005, (16-17): 127-147.
- Levy, Jim. . THEORIA,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Journal of Music Theory. 登顿. 1989: 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