𬭚于

𬭚[lower-alpha 1],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两汉。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地均有出土。𬭚最早兴起于北方,在中原地区,𬭚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其后逐渐向西传播,春秋晚期开始为西南地区巴人所接受,被用于西南各族的战争、祭祀、诅盟活动之中。此外,巴人的虎钮𬭚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𬭚。

虎钮𬭚,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籍记载

“𬭚”一名,最早见于东周典籍,《周礼·地官·鼓人》记载“以金𬭚和”,郑玄注“𬭚,𬭚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国语·晋语》记载“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𬭚、丁宁,儆其民也[1]”,韦昭注“丁宁着,谓也。”汉代《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两军相当,鼓𬭚相望”。根据相关记载,𬭚为军用乐器,与鼓、钲等配合使用。[2][3]

南北朝时期,据《北史·斛斯椿传》记载“乐有𬭚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4],即在北方地区,𬭚已经十分罕见,一般人都不认识。[2]

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多有𬭚的出现,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玉律调钟,金𬭚节鼓。”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中的“集灵撞玉磬,和鼓奏金𬭚。”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中的“𬭚丁且宁,磬折柎复击。”等。

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后世的人们对𬭚概念不清,多与钲、等器物相互混淆。例如:唐代徐景安《乐书》认为𬭚是“内悬子铃铜舌”的一种器物,此说为《太平御览》沿用[lower-alpha 2];又如,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𬭚为口上顶下倒挂的形制。[3]

文物出土

分布区域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曾多次发现𬭚。北宋洪迈容斋续笔》曾提到在长阳与慈利地区出土过𬭚;《南齐书·祥瑞志》记有四川地区发现一件𬭚。[3]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又在多地发掘出土了大量的𬭚,如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及山东等地均有出土,[5]分属古代齐、鲁、莒、许、蔡、吴、越、楚、巴、蜀等族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8年,年代最早的𬭚出土于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芮国墓葬M27,属春秋早期偏早。1978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一件𬭚,圆弧形顶、无盘、顶部有绹索状环钮,安徽宿县出土的一件无钮𬭚,都属春秋中期遗物。[5]在安徽宿县卢古城子、寿县蔡侯墓及江苏丹徒王家山、北山顶和广东连平彭山等地,都有春秋晚期的𬭚出土[6],均属春秋中期遗物。

战国时期的𬭚则开始向南向西分布,在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和陕西汉水流域均有出土。出土的战国晚期及以后的𬭚遍布湖北、湖南、贵州、重庆、河南、陕西等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黔东、川东、重庆、湘西和鄂东等地。[2][6]

部分𬭚列表

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名称描述备注来源
1936年黄岩县路桥镇汉青铜虎钮𬭚高42.3厘米,器顶为折沿平盘,顶正中立一虎形钮。虎阔口,腿前趴后蹲,尾斜垂于地,作欲前扑状。肩部鼓出,腹略向内收束,下腹呈直筒形,中空。全器物表面无纹饰和铭文。现藏于温州博物馆
1962年贵州松桃县虎钮编𬭚五件一组、大小依次递减
1972年四川省涪陵县小田溪巴王墓群2号墓虎钮𬭚墓葬年代约为战国末年或秦初。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刻有巴族图符的铜钲。[7][5][8]
1974年陕西省安康五里月河一带虎钮𬭚从废旧物资中拣选获得,顶部为椭圆形盘状,肩部突鼓,腹部以下成直桶状,足口平直,周身无纹饰,盘内上塑一尊张口吐舌,清瘦昂立的长尾虎,虎身及头部有几道鱼鳞状阴残斑纹。口径23一27、肩宽30、通身高41.5、椭圆状直径18厘米。[9]
1978年陕西咸阳市东郊塔儿坡龙钮𬭚约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制品。该𬭚通高69.6、肩围111、底围118厘米。顶端有盘,钮为一张口、曲颈反转的飞龙。𬭚器身饰有叶纹、云纹、焦叶纹等纹饰。
1981年湖南湘西吉首县东汉𬭚一组共四件、大小有别
1985年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虎钮𬭚三件大小有序,弧圆形顶,无盘,顶端有虎形钮。𬭚体上部向前方倾斜。其中较小的一件。肩径22—26.5、底径16.9—20.8、通高43厘米。有云纹、三角云、螺旋纹、鸟纹等多种纹饰。正面肩腹部向前突出部位浮雕人面纹。腹部有一兽形边棱。腹内有两个三角形矫音孔。其造型奇特。属春秋晚期遗物。
1985年7月30日湖南省利川县凉雾区虎钮𬭚高62厘米、腹径42厘米、重18公斤,为战国早期巴人遗物。[10]

形制及使用方式

𬭚各部分名称

正如《周礼》郑玄注所说,𬭚“圜如碓头(椎头),大上小下”,𬭚基本形状就是上大下小,上成圜首,下体收敛成桶状。而顶部的形制则不尽相同,有有钮无盘的,也有有盘无钮的,钮有虎钮、环钮、桥钮、马钮、龙钮、凤钮、蛙钮等形式,尤其以虎钮居多。[2][11]

通过钮或者盘上的孔,用绳将𬭚悬挂在架子上使用。[2]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遗策中“击屯[lower-alpha 3]、铙、铎各一人”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诅盟场面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𬭚、一铜鼓,铜鼓侧悬,𬭚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12]。这些表明,𬭚属于打击乐器,靠击打发声。[2][5]

另据《北史·斛斯征传》记载“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4][13],《南史·齐始兴王鉴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𬭚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𬭚,以手振芒,则声如雷”。[5]

图集

注释

  1. “”字的简化字为“”,因“”属于Unihan扩展E区汉字,在中国大陆的使用也远不及“”
  2. 《太平御览》引《乐书》记载“𬭚者以铜为之,其形象铲,顶大,腹揳,口弇,上以伏兽为鼻,内悬子铃铜舌,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
  3. 此处“屯”字通“𬭚”

参考

  1. . 汉典古籍.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2. 朱凤瀚.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3. 陆斐蕾. . 中国𬭚于网.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见《北史·斛斯椿传》:“又乐有𬭚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 蜀 得之,皆莫之识。 征 见之曰:‘此𬭚也。’众弗之信。 征 遂依 干寳 《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
  5. . 中国商报. 2011-03-17.
  6. 高至喜, 楚式𬭚初论
  7. . 石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8. 《中国青铜器全集13卷巴蜀》
  9. 安康出土一件虎钮𬭚,《江汉考古》1985年04期
  10. 利川县出土一件虎钮𬭚,《江汉考古》1985年03期
  11. . 中国文物网.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12. 《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1
  13. . 中国𬭚于网.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𬭚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