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同

郑小同194年—258年以后),子真[1]北海高密人(今山东省高密市),三国时代魏国人。郑益(字益恩[2])之子,东汉经学家郑玄之孙。因被司马昭质疑偷看公文,被赐死

生平

生于194年。其父郑益曾受北海郡太守孔融举为孝廉,在兴平元年(194年),黄巾军管亥[3]围城时赴难死,郑小同成为遗腹子。后来郑玄由于其手纹与己相似,郑玄生于丁卯年而其子生于丁卯日,取名为小同。[4]

郑小同任魏皇帝曹髦侍中时,曾与司空郑冲同时教导曹髦尚书[5]

郑小同有一次去拜见司马昭,司马昭有机密奏折忘了装入信封,去上厕所后,怀疑自己的秘折被郑小同偷看,于是问郑小同有没有偷看,虽然郑小同否认,司马昭还是强迫他饮鸩酒[6]

苏东坡说,据说是司马师怀疑郑小同偷看公文,才赐他鸩酒,杀郑的时候,还说「宁可我辜负你,也不要让你辜负我」,但苏东坡也说这说法存疑,也有人认为是司马昭才对。[7]

著作

  • 《郑志》十一卷(《隋书 · 经籍志》载,已失传)。[8]今有辑本。[9]
  • 《梁有礼义》四卷(《隋书 · 经籍志》载,已失传)
  • 《礼记义记》四卷(《新唐书》、《旧唐书》俱列,疑与上同)

参见

注释

  1. 《三国志集解·高贵乡公髦纪》:“《真诰·协昌期》云:郑子真,则康成之孙也,患两脚不授积年,其晚用针灸,兼行曲折祝法,百日都除。○考康成止有一孙,子真即小同字。”
  2.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二引《郑玄别传》云:“玄一子名益,字益恩。”
  3.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二引《郑玄别传》云:“玄一子名益,字益恩,年二十三,相国孔府君举孝廉。府君以多寇,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乃令从家将兵奔救,遇贼见害,时年二十七也。”
  4. 《后汉书/列传第二十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损身。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
  5. 黄宗羲序《尚书古文疏证》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康成传其孙小同,小同与郑冲同事高贵乡公,冲以古文《尚书》教授,其学未绝。」
  6. 后汉书·郑玄传》引《魏氏春秋》曰:“小同,高贵乡公时为侍中。尝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问之曰:‘卿见吾疏乎?’答曰:‘不。’文王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酖之。”
  7. 苏轼《东坡志林/卷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郑小同为高贵乡公侍中,尝诣司马师,师有密疏未屏也,如厕还,问小同:『见吾疏乎?』曰:『不见。』师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酖之。」又:此说有疑,一说酖小同者司马昭
  8.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郑小同所撰《郑志》。《志》久失传,散见此条《礼记》疏中。」
  9. 《郑志》辑本:清代多人辑此佚书,版本众多。

参考数据

  • 晋书·礼志下》:「《礼》有三王养老胶庠之文,飨射饮酒之制,周末沦废。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帝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国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祠先圣先师周公孔子,牲乙太牢。孟冬亦如之。及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天子亲帅群司行养老之礼。于是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其仪注不存,然汉礼犹在。」
  • 隋书·经籍志》
  • 新唐书
  • 旧唐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