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宦帖
〈远宦帖〉为晋代王羲之草书尺牍的双钩廓填本,为唐代摹本。材质为纸本,纵24.8公分,横21.5公分。现在收藏于台湾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远宦帖 | |
---|---|
艺术家 | 唐代人临摹王羲之 |
类型 | 草书 |
尺寸 | 24.8 cm × 21.5 cm(9.8英寸 × 8.5英寸) |
状态 | 中华民国国宝 |
收藏地 |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1]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摹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国立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复印行世。[1]
原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特征
在第三行的「远」、「宦」二字保留了明显的「节笔」痕迹。所谓「节笔」,是毛笔在碰触到纸张突起的折痕时,产生的无预期跳动所造成。[2]
参考资料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王耀庭等,《晋唐法书名迹》,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8,页40。
外部链接
- 国立故宫博物院 书画精华 展品赏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国立故宫博物院 晋唐法书名迹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