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文社

辅仁文社于1892年3月13日成立,活跃于清朝末年。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一些华人,在香港受过西式教育,关心中国变革,以打开民智为宗旨,创建了这个社团,后来辅仁文社的很多成员成为了革命党兴中会的骨干。辅仁文社会址在中环结志街百子里,骨干有杨衢云谢缵泰等人。1895年2月,不少成员加入兴中会。旧址后来被香港设为古迹。

性质

辅仁文社之名,取义于《论语》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文社序》主张社员「切磋琢磨,学识均能增益」,并无任何革命要求。[1]组成该社的七人:杨衢云、谢缵泰、陈芬、周昭岳(一曰周超岳)、黄国瑜、罗文玉和刘燕宾(一曰刘彦宾),自1892年创社,到1895年取消社名,都没有参加任何革命活动,也无革命言论流传下来。[1]

谢缵泰1924年出版的《中华民国革命秘史》称,辅仁文社是爱国青年的“革命总部”(revolutionary headquarters),但谢缵泰始终未提供辅仁文社从事革命活动的数据。[1]学者唐德刚延续《秘史》说法,称:“在香港组织的兴中会,事实上除掉名字之外,一切皆辅仁文社的延续,会员也大都是杨衢云的班底。”[1]并以辅仁文社较兴中会成立更早,认为“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2]

学者容若批评唐德刚采信失实文章,甚至进一步杜撰历史,比如辅仁文社成立比兴中会早两年,唐夸大为「早四年多」;比如辅仁文社成立时只有七人,唐夸大为「十余人」;比如辅仁文社并无「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选举『伯里玺天德』」的提法,唐将兴中会的纲领作为辅仁文社的纲领;比如尢列并非辅仁文社社员。[1]容若指出,辅仁文社取消社名,成员加入兴中会,不是「两个革命团体」的联合,而是前者被吸收入了兴中会,兴中会也绝非「辅仁文社的延续」。[1]

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容若. . 明报月刊. 2012年, (1月号) [202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2. 唐德刚. . 爱思想. [2022-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