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
《负暄琐话》是张中行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写于1980年代,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集中共有64篇文章,多数是回忆人物,也有一些篇章是谈北京风物。书的末尾提出了“选境论”,认为“现实中的点,甚至某些段,也可以近于艺术的境……古人写历史,写笔记,就有意无意地在传选境”。张认为选境与揭露丑恶一样重要。吕冀平认为,这部书体现作者除了具备才、学、识的素养之外,还表现了“对人间的爱和真善美的追求”。[1]周汝昌则称张的文章“外有柔美,内有刚德……不像老年人,生气流动,精光内蕴”。[2]
内容
这本书里有半数以上文章是记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大学和北大有关的学者,有许多名人,比如谈胡适的风流潇洒,也批评他开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林损;讲黄节以顾炎武的诗来激发同学们的忧国爱民之心,论熊十力的态度学识使人钦佩、结论却使人怀疑;赞刘半农超脱,但也能爱憎分明。据张的回忆,北大学风随便,“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
同时也包括几位清代后期的女诗人及书法家,也有作者所知道的"小人物"(如《刘舅爷》、《银闸人物》、《家乡三李》、《东谢西谢》等等)和艺人(如《中国旅行剧团》、《韩世昌》);地方则包括寺院、香冢、鬼市、圆明园;兼谈收藏书砚、京华习俗和美食。其中有五篇文章关于《红楼梦》。《银闸人物》一篇以传奇笔法描写了紫禁城东北角两个耽于幻想的小人物。《韩世昌》一篇感慨传统戏曲文化的逝去,“风气像一股清水,它会流到哪里呢?但倒流的可能总是很少的。”《早期的烤肉》就赞扬了烤肉宛铺主坦荡荡的风度。[3]
风格和思想
张中行的目的在于记录可感或可传的人和事,但他自称这些文章"作为诗味道太薄,作为史分量太轻"。作者笔调怀旧,却无矫情或滥情。20世纪30年代及其后的大时代急剧动荡,然而书中却很少涉及战乱,对"文化大革命"也仅点到为止。它们传递了一种惆怅和无奈。北京古都气象的逝去,在作者笔下得以反映,但他没有指责。许多文章有励志的效果,也加上一些令人发笑的琐事。如"上卷博士"胡适之、"二云居士"刘文典等绰号也记于其中。
书中常有一些清淡的简评,比如《广化寺》谈到佛理的弱点:“以逆人情为顺教义,即使并非绝对荒诞,也总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坐而能言,起而不能行,作为人生之道,其价值就微乎其微了!”写韩世昌固守昆曲而不唱京剧,"只是总觉得唱词太俗,没意思,所以甘心闲着",传达了他君子固穷的精神。 [4]
参考资料
- 吕冀平. 序. 负暄琐话. 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版. ISBN 7-101-05212-6/I·719
- 周汝昌. 骥尾篇. 负暄琐话. 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版.
- 负暄琐话. 收录于:方洲主编,中国文学名著速读手册.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5月. 第522-529页. ISBN 7-5006-3845-0/I·849
- 傅孝先著. 澹澹风 傅孝先作品选集[M]. 2008. 页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