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屭
传说
传说赑屭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屭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迹,叫赑屭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屭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屭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屭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屭并非石龟[2],为奰㞒的讹称俗书[3],是好文的象征[4]。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屭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建筑运用
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嘉靖年间建造的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屭,因此有好事者穿凿附会「赑屭驮着北京城之说」,事实上城门、寺庙是古碑文密集处之一,挖出赑屭不足为奇,如寿县古城靖淮门及北京碧云寺赑屭。
台湾现存有十座龟趺御碑,乃清乾隆皇帝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所赐。石碑高3.1公尺,宽1.4公尺,以金门「麻糬石」雕刻而成,其中四座全刻满文,四座全刻汉文,二座汉满文合刻。龟趺御碑运抵台南府时,其中一龟座不慎掉入港内,于是另以砂岩仿造一座,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台南渔民捞起,供奉在南厂保安宫内。碑座中的九座在赤崁楼中保存,另汉满文合刻的一座则立于嘉义,这碑座经数次迁移,现安置于嘉义公园中,名为福康安纪功碑。
注释
- 李干朗:《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台北:远流,2003年7月,页59。(繁体中文)
- 《乡言解颐》:碑下之为赑屭,讹为龟也。
- 《说文解字注》:张衡、左思赋皆用奰㞒字,而讹作赑屭,俗书之不正如此。
- 《枣林杂俎》:龙生九子:蒲牢好鸣,囚牛好音,螭吻好吞,嘲风好险,睚眦好杀,屭赑好文,狴豻好讼,狻猊好坐,霸下好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