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藺

謝藺510年—547年),希如陳郡陽夏[1][2]南北朝南梁人,因有孝行而聞名。

謝藺是東晉太傅謝安的八世孫,父親謝經是南梁中郎諮議參軍。他五歲時父母尚未吃飯,乳母就先讓他吃飯,他卻說:「我不覺得肚餓。」始終不肯進食。舅父阮孝緒得知,嘆道:「這孩子在家會好像曾子,侍奉君主則會像藺相如啊。」因此命名謝藺[1][2]。之後他學習經史,看過就能背誦,阮孝緒經常說他是家中的陽元。父親逝世,謝藺日夜痛哭,非常消瘦,母親阮氏時常看望勸止他;服喪結束,吏部尚書蕭子顯上表他的孝行,獲擢任為王府法曹行參軍,遷任外兵記室參軍。其時甘露落在士林館,謝藺寫下頌詞上獻,梁武帝嘉獎他,並下詔命他寫下《北兗州刺史蕭楷德政碑》,又創作《宣城王奉述中庸頌》[3][4]

太清元年(547年),他遷官散騎侍郎,兼任散騎常侍,出使東魏;遇上侯景割地投考南梁,地方交戰,母親阮氏擔心他不能回國,感氣逝世。謝藺回國,日夜夢到不祥預感,就儘快趕回家,回來後發現母親過身,傷心的號哭嘔血,斷氣一段時間,不肯喝水漿。親友怕他有事,強行勸他吃粥;他最勉強接受,後來怎樣也不吃,一個月後的晚上去世,虛歲三十八,留下詩賦碑頌數十篇,兒子謝貞[5][6]

引用

  1. 梁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謝藺字希如,陳郡陽夏人也。晉太傅安八世孫。父經,中郎諮議參軍。藺五歲,每父母未飯,乳媼欲令藺先飯,藺曰:「旣不覺饑。」強食終不進。舅阮孝緒聞之,歎曰:「此兒在家則曾子之流,事君則藺生之匹。」因名之曰藺。
  2. 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謝藺字希如,陳郡陽夏人,晉太傅安之八世孫也。父經,北中郎諮議參軍。藺五歲時,父未食,乳媼欲令先飯,藺終不進。舅阮孝緒聞之,歎曰:「此兒在家則曾子之流,事君則藺生之匹。」因名曰藺。
  3. 《梁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稍受以經史,過目便能諷誦。孝緒每曰「吾家陽元也」。及丁父憂,晝夜號慟,毀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視譬抑之。服闋後,吏部尚書蕭子顯表其至行,擢爲王府法曹行參軍,累遷外兵記室參軍。時甘露降士林館,藺獻頌,高祖嘉之,因有詔使制《北兗州刺史蕭楷德政碑》,又奉令制《宣城王奉述中庸頌》。
  4. 《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稍授以經史,過目便能諷誦,孝緒每曰:「吾家陽元也。」及丁父憂,晝夜號慟,毀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視譬抑之。服闋,吏部尚書蕭子顯嘉其至行,擢為王府法曹行參軍。累遷外兵、記室參軍。時甘露降士林館,藺獻頌,武帝嘉之。有詔使制北兗州刺史蕭楷德政碑。又奉詔令制宣城王奉述中庸頌。
  5. 《梁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太清元年,遷散騎侍郎,兼散騎常侍,使於魏。會侯景舉地入附,境上交兵,藺母慮不得還,感氣卒。及藺還入境,爾夕夢不祥,旦便投劾馳歸。旣至,號慟嘔血,氣絕久之,水漿不入口。親友慮其不全,相對悲慟,強勸以飲粥。藺初勉強受之,終不能進,經月餘日,因夜臨而卒,時年三十八。藺所制詩賦碑頌數十篇。
  6. 《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後為兼散騎常侍,使魏。會侯景入附,境上交兵,藺母既慮不得還,感氣而卒。及藺還,入境夜夢不祥,旦便投列馳歸。及至,號慟嘔血,氣絕久之,水漿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經月餘日,因夜臨而卒。所制詩賦碑頌數十篇。子貞。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書/卷47》,出自姚思廉梁書

参考文献

  • 梁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四十一
  • 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