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路下
历史
清乾隆年间,客家人刘廷瑞由广东长乐迁到沙田一带,并于落路下建村定居,再有后人分支到邻近的禾寮坑、拔子窝和马料三地。[1][2]落路下作为地名早于1866年出版的《新安县全图》已有标示,并载于1905年批出的集体官契中,1911年落路下有90名村民。[3][4]香港九约竹枝词中载有「尚有船枚落路下,担鱼男女不停肩」。
落路下村位于一个小山谷中,原建有30间多村屋。落路下对出是一大片沙田海,村前原有一个沙滩、岬角和渡头,19世纪有渡轮前往圆洲角,亦有渔民聚居于湾内,村后的山谷则有大片存在至今的梯田。1900年代初,连接九龙至上水的大埔道在村前落成。1910年,九广铁路英段通车,铁路路轨和改道后的大埔道经过村前的新填海地。
1960年代末,政府在路轨外再次填海,用作发展何东楼车厂, 1968年激活。1970年代中,沙田海再次填海以兴建马场,落路下和禾寮坑之间的山头被辟作挖泥区。填海完成后地皮用作中低密度住宅发展,由于新发展区邻近落路下,主要道路均以「乐」字作开头。1996年,何东楼车厂上盖的大型屋苑骏景园落成,令落路下的景观全面被高楼大厦阻挡。
地标建筑
- 刘氏宗祠
- 基督教灵磐教会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