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法

万国公法》(英语:)直译为《国际法原理》,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于1836年出版。这部著作出版后,被翻译成西方各国语言;随后被翻译成汉语日语,对近代国际法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万国公法
同治三年翻译版本
原名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亨利·惠顿
译者丁韪良
语言英语
主题国际法
发行
出版机构Carey, Lea and Blanchard [1]
出版时间1836年
出版地点美国 美国 [1]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蒲安臣的建议下,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后来得到总理衙门的官员崇厚的支持,于1863年完成。1864年,由京都(京师)崇实馆刊行,定中文译名为《万国公法》,1865年正月进呈御览。同年,丁韪良被聘为为同文馆教习,本书成为同文馆生徒修习的重要课目。[2]恭亲王奕䜣称此书与“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遂令总理衙门拨银500两以助刊印。总理衙门刊印300部,颁发各省督抚备用。 [3]该书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领水理论,清朝官员曾运用成功处理了「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对鼓舞清政府引进西方国际法起了很大作用。 [3][4][5]

《万国公法》中文译本出版后,流传到日本胜海舟对此书大为赞赏。开成所江户幕府开设的洋学研究机构)将其翻刻,最早的日文版是堤壳士志的《万国公法译义》和重野安绎和译万国公法》。明治政府设计国家体制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此书。

目录

  • 第一卷 释公法之义,明其本源,题其大旨
    • 第一章 释义明源
    • 第二章 论邦国自治、自主之权
  • 第二卷 论诸国自然之权
    • 第一章 论其自护、自主之权
    • 第二章 论制定律法之权
    • 第三章 论诸国平行之权
    • 第四章 论各国掌物之权
  • 第三卷 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
    • 第一章 论通使之权
    • 第二章 论商议立约之权
  • 第四卷 论交战条规
    • 第一章 论战始
    • 第二章 论敌国交戦之权
    • 第三章 论战时局外之权
    • 第四章 论和约章程

参见

脚注

  1. . Google Books. [2010-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王尔敏. .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2007-06, (37期) [2023-06-03]. doi:10.6243/BHR.2007.037.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1).
  3. .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4. 刘利民. . 光明日报. 2007年4月13日.
  5. 何勤华. (PDF). 《法学研究》. 2001年, (第5期)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