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

莫里哀法语:法语发音:[mɔljɛʁ]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ʒɑ̃ batist pɔklɛ̃]),17世纪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也被认为是西洋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作家之一[1] [2]。莫里哀著名的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唐璜》、《愤世者》、《司卡班的诡计》等,和皮埃尔·高乃依拉辛合称为法国古典戏剧三杰[3]

莫里哀
莫里哀画像
出生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1622-01-15)1622年1月15日
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巴黎
逝世1673年2月17日(1673岁—02—17)(51岁)
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巴黎
职业剧作家
代表作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唐璜》、《愤世者》、《司卡班的诡计
配偶阿芒德·贝雅尔
伴侣马德莱娜·贝雅尔

莫里哀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且在克莱蒙学校(现在的路易大帝中学)就读,他很适合在剧院开始事业。他曾担任巡演演员13年,因此在开始写作时,这帮助他提升喜剧的能力,可以结合精致的法国喜剧以及意大利即兴喜剧的元素[4]

莫里哀因着腓力一世路易十四的兄弟)等贵族的资助,有机会在卢浮宫在国王面前导演戏剧。他承现了一出皮埃尔·高乃依的经典戏剧以及他自己的一出闹剧《The Doctor in Love》[5],之后国王允许他使用卢浮宫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厅,是一个适合戏剧表演的宽敞房间。后来国王允许莫里哀使用巴黎皇家宫殿剧院,他在两处的戏剧都获得巴黎人的好评,例如《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丈夫学堂》等。皇家对莫里哀的喜爱让他的剧团有皇家的退休金,当时也称为Toupe du Roi(皇家剧团)[6]

莫里哀虽得到皇家及巴黎人的喜爱,但他的讽刺遭到道德主义者以及天主教教会的批评。《伪君子》攻击在宗教上的虚伪,遭到教会的谴责,而《唐璜》一剧更被禁止演出。 莫里哀辛勤的工作,制作许多戏剧作品,这也影响了他的健康。在1667年被迫暂停戏剧工作。1673年莫里哀在制作《无病呻吟》时,感染了肺结核,在演出Argan时咳嗽和出血,后来有完成演出,但几个小时后就过世了[6]

他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7],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8]。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9],在2005年法国评选《最伟大的法国人》时名列第8名[10]。其作品已译成许多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生平

法王路易十四邀请莫里哀共进晚餐之想像画,让-里奥·杰洛姆

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1])。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1622年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1月15日在巴黎圣欧大觉堂受洗,洗名尚-巴蒂斯特来自洗者若翰。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于是从小酷爱戏剧,曾就读于克莱蒙特学院,(现在的路易大帝中学)。他早期思想受无神论自由主义影响,立志以戏剧改良世风,自组剧团在巴黎演出,失败后,随流浪艺人到外省巡回演出,并从事创作。莫里哀的作品有33部剧作和8首诗。

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的代表[7],但他所写剧本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莫里哀在1643年时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12][13],后来在1644年取艺名为莫里哀[14]

莫里哀在1659年创作《可笑的矫揉造作女》,讽刺资产者及贵族社会的生活,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莫里哀连续又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继续又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莫里哀在1662年2月20日和阿尔曼德·贝雅尔结婚[15]。莫里哀1664年与音乐家吕利相遇,开始两人的合作[16],并且分别在1664年及1668年写作《伪君子》及《吝啬鬼》[17]

莫里哀的墓位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内

莫里哀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常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2月17日,在演完《无病呻吟》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因结核病逝世了[6],终年51岁。由于教会阻挠,他的葬礼很少人参加[17]

依照当时法国的法律,演员不可以葬在墓园内(buried in the sacred ground)上。不过莫里哀的遗孀阿尔曼德问国王是否可以让莫里哀在夜间以正常的方式举行葬礼,国王同意了,莫里哀的遗体葬在墓园中的一角,是为未受洗的婴儿保留的区域[12]

1792年时莫里哀改葬至法国纪念物博物馆,1804年时移至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墓地邻近让·德·拉封丹的墓地。

对其作品的评价

莫里哀喷泉上的雕像,位在巴黎黎塞留街莫里哀街路口的转角

在莫里哀的时代,许多传统思想家、宗教领袖以及医学专业者批评莫里哀的作品,不过他们的评论没有让莫里哀作品变的不受欢迎。在英国及法国开始有其他的剧作家以及组织模仿其风格的戏剧。18世纪中期,莫里哀的作品在英国有很好的反应,不过不受当时法国人的欢迎。但是在19世纪法国波旁皇期复辟时,莫里哀的喜剧开始受到法国大众以及批评家的喜爱。浪漫主义者 认为他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者所描绘,非传统的个人主义。20世纪的学者仍对莫里哀的戏剧感兴趣,仍研究许多和莫里哀剧作有关的主题。许多评论家也将焦点从他作品中的哲学、宗教及道德影响,转移到他在喜剧上应用技巧的客观研究[18]

莫里哀的作品最早是在1714年由John Ozell翻译为英文[19],不过第一个英文的完整版本是由Baker及Miller在1739年翻译,仍然具有影响力,而且重新出版多次[20]。第一个将其剧本(例如《伪君子》)全文翻译成英文的是Curtis Hidden Page,在其1908年的译本中包括了莫里哀三个完整的剧本[21]。此后像理乍得·威尔伯Donald M. Frame等人也有著名的译本。

莫里哀的剧本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愤世者》(当时的译名为《愤不平》)即为最早翻译到中国的西洋戏剧之一,1921年时将「Molière」翻译为「穆雷」,一直到1927年及1928年时,才翻译为「莫里哀」,1920年代及30年代时,朱维基焦菊隐陈治策陈古夫等人都有翻译莫里哀的作品[22]

对法国文化的影响

莫里哀被誉为是现代法国喜剧的创始者,许多莫里哀剧本中用到的词语仍在现代的法文中使用:

  • Tartuffe是指伪君子,尤其是受道德或是虔诚宗教影响的伪君子。
  • Harpagon是《吝啬鬼》一剧的主角,是非常贪婪及低下的人。
  • 在《司卡班的诡计》第二幕的第7场,Géronte被要求支付他儿子的赎金,他儿子据称在船上的厨房(galère)中,Géronte一再的说:「他到底要在厨房中做什么?」("Que diable allait-il faire dans cette galère?") 。现代法文仍用galère表示麻烦而痛苦的事情。

莫里哀号列车是曾经运营于法国巴黎经比利时至德国杜塞道夫间一班国际列车所使用的名称,以莫里哀命名。

莫里哀戏剧奖是法国在1987年开始的国家级戏剧奖,是法国戏剧的最高荣誉,和美国托尼奖、英国劳伦斯·奥立佛奖、西班牙Premios Max相当。

主要作品

  • 飞天医生》(法语:[5],1645年)
  • 《可笑的女才子》[9]法语:,1659年)
  • 《丈夫学堂》(法语:[5],1661年)
  • 《太太学堂》(法语:[5],1662年)
  • 《伪君子》(法语:[5],1664年)
  • 《唐璜》(法语:[5],1665年)
  • 《愤世者》[23]法语:,1666年)
  • 《吝啬鬼》(法语:,1668年[5])是深刻的性格喜剧之一。
  • 浦尔叟雅克先生》(法语:,1669年[7]
  • 贵人迷》(法语:,1670年[5]
  • 《司卡班的诡计》(法语:,1671年[7]
  • 《无病呻吟》(法语:,1673年[5]

参考数据

维基语录上的莫里哀语录
  1. Hartnoll; Phylli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54. ISBN 0192115464. Author of some of the finest come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eater
  2. Roy, Donald. "Molière", in Banham, Martin (ed.)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heatre, 199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ges 756 "...one of the theatre's greatest comic artists".
  3.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 . 麦田. 1 December 2016: 13–. ISBN 978-986-344-403-9.
  4. Roy, p. 756.
  5. . 蕃薯藤新闻. 2011-11-10 [201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6. Roy, p. 756–757.
  7. 朱之祥等. . 秀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6: 69–. ISBN 978-986-00-6549-7.
  8. 蓝凡. . 学林出版社. 2008: p.555 [2016-12-21]. ISBN 978-7-80730-67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9. 三联生活周刊. . 微信易读. [201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中文).
  10. . Tempsreel.nouvelobs.com. [2011-11-05].
  11. . Pourquoi Comment.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12. 日知编委会. . XinXueTang. 20 November 2015: 119–. ISBN 978-7-5502-2633-3.
  13. 乔治·蒙格雷迪安着、谭常轲译《莫里哀时代演员的生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14. . British Museum. [201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英语).
  15. . L. Scott. 1845: 1–.
  16. 施植明. . 典藏艺术家庭. 11 July 2011: 136–. ISBN 978-986-6833-99-1.
  17. . 人民日报. 200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18. . Enotes.com. [201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19. .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20. .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21. .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22. 梁蔚.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 2015-02, 22 (1): p103–108 [201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3. .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