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革命史
成書背景
作者在本書〈自敘〉中陳述寫作本書的理由:1919年連橫《臺灣通史》出版,作者認為《臺灣通史》有三大缺點:一是該書是以「老史家的眼光,以老法子編成」,二是因連橫不通西文,「敘述臺灣與外國的關係,往往謬誤」,三是內容止於日本統治臺灣以前。作者認為日本統治臺灣以來的歷史較以前的歷史更加重要,若有識之士不投入研究,「將來只有『日本殖民發達史』而已」,因而投入臺灣史研究,並以二十年後編出一部「臺灣全史」為目標。[1]
接著作者提到《臺灣革命史》編纂之不易,就連秋澤烏川所編《臺灣匪誌》(〈自敘〉中作者特意改稱為《臺灣革命誌》)所用史料都蒐羅不全。所幸有機會親近臺灣的老前輩,「藉知道臺灣革命的狀況」;還在「臺灣某圖書館」(指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找到很多「革命黨的證據」,才得以編成此書。作者日後的自述中提到,《臺灣革命史》是其在學校寒暑假回台省親之際,抽空到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抄譯相關史料與《臺灣匪誌》等日人著作以後,再分散寄往廈門友人處,歷經這樣的艱辛才得以編成此書。[2]
內容
全書共分二十章,第一章為導言,第二到第五章為「初期革命」,分別講述林大北、劉德杓、陳發、詹阿瑞等人的革命,第六章為初期革命的結論。第七到第十六章分別講述蔡清琳、劉乾、黃朝、陳阿榮、羅福興、張火爐、李阿齊、賴來、羅阿頭、余清芳的革命,第十七章為中期革命的結論。第十八章「臺灣最近的革命運動」轉往講述非武裝抗日運動,包括政治革命運動、思想革命運動(如《臺灣青年》)、讀書運動(如王受祿、陳炘、杜聰明等人的學術成就)、家庭革命運動、文學革命運動(指臺灣的白話文運動)、婦女運動、國語運動、宗教革命運動、文字革命(指白話字)、道德革命運動等等。第十九章為下期革命的結論,第二十章為結論。
評價
朱謙之在《臺灣革命史》的序中云:「我們所謂臺灣人,就是中國民族的福建人、廣東人,所以臺灣革命史,也可說是『中國革命史』的一部份,是我們中國學者,所應該知道的!現在謹介紹之於此,並望國人們對於羅福星、余清芳諸先生們作相當的紀念。」
歷史學者林衡道在發表於公論報「風土」專欄第69期的〈臺灣鄉土史的研究〉中云:「黃玉齋先生,他的名著《臺灣革命史》,不但是史學上一部鉅著;同時一字一淚,使人感動!」
版本
1925年,《臺灣革命史》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並由曾任廈門大學中國哲學史教授的朱謙之為之作序。戰後又於1945年由屏東新民書局再版。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有的電子書為1945年版。[3]
參考
- 漢人. . 屏東: 新民書局. 1945: 1–4.
- 石瑞彬.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9-11-27 [2016-12-10].
- 漢人. . 新民書局. 1945 [2016-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