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按摩
簡介
依據中醫理論(台灣衛福部目前將腳底按摩定義為民俗調理而非中醫),足部如同耳朵、手掌等部位,皆可反映全身器官之運作情況;因此,藉由按摩足部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及排瀉體內毒素。據稱,脚底按摩療法可緩和哮喘、關節炎、肌肉痛、高血壓、失眠及肌肉緊張等症狀。[1]
傳入臺灣
1978年,吴若石神父將脚底按摩療法引入臺灣。其在臺發展可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為1978年至1981年,這段為吳神父學習腳底按摩及經驗累積的時期。第二期為1982年至1994年,這段時期出現大量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第三期為1994年至2004年,「腳底按摩法」改名為「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以「推散病理反應物、區域連續性的按摩法、整體性的治療」為治療方針,並且結合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及經絡之概念。[2]
資料來源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